第1部分(2 / 4)

小說:幸福經濟學 作者:一意孤行

財富還不夠多嗎?

顯然,即使最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仍不是發展的終極目標。問題是,我們需要多少資源來支撐全世界各國都達到發達國家現有甚至更高的發展水平?環境能夠承受嗎?我們發展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麼?

按照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的發展不僅要為自己帶來幸福,更要為子孫後代積累更多的財富。但是,我們怎樣才會幸福?今天的發展模式是否會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積累更多的財富,從而使他們過上更幸福的生活?什麼才是我們能夠留給後代的財富?

100多年前,*說過,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將引導社會重複進入衰退和危機的軌道。顯然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不應是人類追求幸福的模式。發展創造財富,使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但生活在受汙染的環境中不是幸福;消費能力不斷提升,但入不敷出的巨大包袱也不應是幸福的一部分。人類需要創造財富的可持續模式,需要追求更加可持續的幸福。

三 正確評估財富和人類幸福是理論研究的重要使命

人類到底生產了多少“財富”?尤其是,當我們在享受越來越多的人造產品而感到幸福時,我們也在因為環境汙染失去本該擁有的浪漫世外桃源而痛苦。我們在生產更多人造財富的同時卻不斷毀壞自然財富,我們到底生產了多少財富而又損失了多少財富?我們獲得了多少使我們更加幸福的淨財富?這需要我們對生產的財富或福利、付出的代價進行全面核算,以便為分配財富和使財富無限地迴圈擴大提供管理資訊。

為了衡量人們創造人造財富的數量,20世紀40年代以後,人類創造了迄今應用最為廣泛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其核心是用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經濟總量或社會福利。這是人類經濟核算的一大革命性進步。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在他們所著的《經濟學》教科書中認為,GDP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到目前為止,各國幾乎都在用這個體系進行經濟核算,GDP成為全世界各國衡量經濟發展或財富流量的主要指標。

序一(3)

但是,自SNA誕生以來,對它的批評就沒有停止過。批評者認為,GDP把為創造社會福利而付出的代價也計算在內,不能正確反映社會福利或財富的客觀價值,不能正確評價人們的幸福和真實財富。例如,生產活動造成了環境汙染,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遭到毀壞,但GDP只核算了創造產品而產生的附加價值或福利增加量,而沒有核算汙染帶來的福利損失價值,更沒有計算生態損失的價值。相反,人們為了修復創造財富而帶來的環境破壞,或為了挽回不當行為以及人為活動造成的損失而進行的勞動投入的勞動價值也被核算入GDP,成為福利增加。例如,為交通事故損壞的車輛進行維修、地震後重建、打架鬥毆引起的傷害治療、吸毒的治療等投入的勞動價值,也都計入了GDP。這給人造成了交通事故、地震、打架鬥毆和吸毒也創造GDP或社會福利的印象。

我們且不說上述這些批評是否合理,甚或是否是對GDP作為一箇中性指標的誤解,對人類幸福、社會財富或福利進行衡量到底是否可行本身就是一個難題。這首先需要定義什麼是財富或福利,什麼是幸福,然後需要確定怎樣對它們進行定價或定量,以便進行核算。然而,沒有人能夠準確告訴我們幸福是什麼,多少錢1千克或一小時幸福值多少錢;同樣,也沒有人能夠準確告訴我們痛苦是什麼,多少錢1千克或花多少錢可以避免一分鐘痛苦。把一公頃森林變成耕地,是損失了財富或福利,還是增加了財富或福利?怎樣對耕地和森林進行定價核算?

傳統經濟學研究的是因稀缺資源利用引起的效率和利益摩擦問題的科學。非稀缺資源因沒有市場價值,因而沒必要考慮利用它們的效率,也不存在因利用它們而產生利益摩擦的問題,它們也就不在經濟學的考察範圍之內。當自然資源相對於人類的開發利用能力在量上處於無限供給狀態時,自然資源是無價值的,它們不構成人類財富或福利的因素。例如汙染,當自然環境有足夠的能力消納人類排放的汙染時,排放汙染就不會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福利。接納和消化人類排放的汙染物成為自然界本能為人類提供的一種服務。當人類排放的汙染物在數量上小於自然界的消納能力時,這種服務是無限的,是沒有價值的。因而GDP核算當然無須考慮汙染等問題。

但是,當人類排放的汙染多到超過環境的消納能力時,汙染排放就會使環境質量下降,從而影響人類的健康,降低社會福利。這就意味著,如果不改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