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這個記載,才說了這段話。
年輕人閱歷尚淺,社會經驗不豐富,在接受外在資訊的時候,更要有批判性思維,開動自己的腦筋,有主見,辯證地看待每個問題。
有不少年輕人,不善於動腦筋,對外來的資訊從不加辯證思考,全盤接受。結果與其說上了別人的當,不如說上了自己的當。有批判性思維,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凡事“多一個心眼”。比如,當你的合夥人或是朋友向你推薦某種產品時,你就要思考這種產品是否真像對方所說的具有投資價值;當有人告訴你,另一個朋友曾說過你的壞話時,你就有必要思考,你的朋友是否真的對你不滿;當你看到有同事辭職,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時,你仍然有必要思考,他們的選擇是否適用於你,等等。
其實,養成批判性思維很簡單,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用自己的獨特視角來審視他人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大膽詰問任何現成的東西。簡而言之,就是當別人向你提供什麼。
無論是有疑惑,還是無疑惑,首先都要敢於提問,問別人,也問自己。疑問越多,你認識問題就會越全面,越客觀,你的思路就會越清晰,你做出的判斷就會越準確,你處理問題的方法就會越得當!
9。不要盲目跟從他人——思考力
在生活中,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經常會受到他人的影響。有時候,當你的觀點與其他人不同時,即使自己堅信是對的,有時也會迫於眾人的壓力,放棄自己的意見“隨大流”;參加活動時,為了和大家保持一致,有時你會選擇“委曲求全”;周圍許多的年輕朋友都結婚了,你也會考慮自己應該找個人談戀愛,結婚了。這就是一種從眾行為。在我上大學時候,曾經有過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那是在千禧年前一天的傍晚,班上的一群同學相約去學校附近的 廣場看千禧節目。從學校到廣場大約要走30分鐘。走著走著,無聊中,有一個男孩出了個主意:讓大家同時望著天空中的某一個地方,做好奇的探索狀,看路人有什麼反應。大家都對這個惡作劇比較感興趣。
於是,我們幾個人都圍在一起,形成一團,把頭抬起來,望著天空,手臂若有其事地指向天上同一個位置,嘴裡故意含糊不清地說著我們自己也聽不懂的話。我們邊笑,邊看,邊說。
果然不久,路上的行人就有了反應,跟著我們一起抬頭看天,真以為天上有什麼吸引人的東西。
我們覺得很有趣。抬頭望天的人越來越多。有的人邊走邊看,有的人停下來認真看,但卻沒人過來問我們究竟看什麼。
等大家都覺得惡作劇該結束的時候,我們一鬨而散。我們繼續往前走,背後留下了一群看天的人!
直到有一個小女孩一句話道出了真相,她說:“媽媽,天上根本沒有什麼,哥哥姐姐們在騙人!”望天的人們才知道自己上了當,有的匆匆離去,有的自我解嘲地傻笑。
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一般來說,在一個群體中,如果一個人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促使他趨向於與群體一致。也可以說,從眾源於群體對自己的無形壓力,迫使自己違心地產生與自己意願相反的行為。 。。
具備靈活頭腦應訓練的6種思維能力(3)
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意志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意見並付諸實行。學者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
不同型別的人,從眾行為的程度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女性從眾多於男性;性格內向、自卑感較強的人多於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於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齡小的人多於年齡大的人;社會閱歷淺的人多於社會閱歷豐富的人。
其實,有時候,從眾也不是一件什麼壞事。當你無法做出決定的時候,別人的做法可以給你參考。一般來說,大多數人的決定都是對的,他人的經驗就是你的行為指標,這樣可以為你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時間和麻煩。
然而,從眾心理也會讓人缺乏分析,降低了人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況且別人的經驗是否適合你,還是根本就是錯誤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上)。不顧是非曲直地盲目服從多數,隨大流,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