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昚的帶領下,一幫人興奮的議論紛紛,商定著北伐事宜,然而有三個人例外。
一是胡銓,作為樞密院最高長官,對軍事較為了解,他不認為憑藉西夏區區十萬兵力能夠給金國帶去多大的困擾,哪怕西夏舉全國之兵大舉徵金,恐怕也只會落得個鎩羽而歸。可是看到趙昚、趙鼎等人一個個神情激動的模樣,他現在實在不好開口多說什麼。
第二個是蔣芾,他升任參政知事的時間最晚,年紀輕資歷淺,只是因為趙昚對他的青睞,因此在重大場合很少會先發表自己的意見。
在他看來,金國的強大是毋庸置疑的,雖然如今的金國不如十幾年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西夏內部本就問題重重,許多方面都要依靠金人的支援。
說白了,西夏的經濟太過依賴金國,因此這一仗絕不可能久遠,不論勝負,西夏必定退兵!
“官家,現在恐怕不是北伐的好時機,西夏雖然對金用兵,但絕不可能持久,而且他們如今能夠獲勝,只是因為金人沒有防備。一旦金人集結兵力,派大將統領,西夏必敗。
若是此時我們對金用兵,恐怕會引來金人怒火,到時候西夏人為了緩和與金國的緊張局勢,說不定還會助金人對我大宋開戰。
到那時這三年來我大宋的休養生息恐怕會毀於一旦,還請官家三思。”
趙昚對蔣芾的重視,一方面是因為蔣芾的確有真才實學,關於邊境安全與軍隊建設的奏議也的確符合他的心意;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蔣芾與秦天德之間沒有半點關係,不想趙鼎胡銓這幫大臣,與秦天德關係密切。
此刻聽到蔣芾對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