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防禦使或都團練使之號,都成為地方上軍政長官,是州以上一級權力機構。
大則節度,小則觀察,構成唐代後期所謂藩鎮,亦稱方鎮。方鎮並非都是割據者,在今陝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鎮絕大多數服從朝廷指揮,貢賦輸納中央,職官任免出於朝命。
但是今河北地區則一直存在著名義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實際割據一方,不受朝命,山東﹑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長一段時期記憶體在類似河北三鎮的藩鎮,還有一些倚仗自己實力對中央跋扈不馴﹑甚至舉行叛亂的短期割據者。
唐德宗時期,河北一帶的藩鎮叛亂,用來鎮壓叛軍的一支部隊趁勢佔領京師長安,德宗逃到漢中,用了四年的時間才平定,史稱涇原兵變。這雖然是藩鎮割據初年的叛亂,但是範圍卻越來越大。
從唐代宗李豫初年到唐德宗李適末年﹐是割據形成發展時期。代宗廣德元年﹐安史之亂以史朝義自縊﹐其黨羽紛紛投降而宣告結束。
但朝廷無力徹底消滅這些勢力﹐便以賞功為名﹐授以節度使稱號﹐由其分統原安史所佔之地。計有李懷仙為盧龍節度使﹐統治今河北東北部﹔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統治今河北中部﹔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統治今河北南部﹑山東北部﹔薛嵩為相衛節度使﹐統治今河北西南部及山西﹑河南各一部﹐共四鎮。
其後相衛為田承嗣所並﹐則成為三鎮﹐即河北三鎮﹐這三鎮名雖服從朝廷﹐實則獨立。軍中主帥﹐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將代立﹐朝廷無法過問。
與此同時﹐淄青鎮大將李正己逐節度使侯希逸﹐唐亦授以節度使稱號﹐統治今山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