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睿當然知道,當初太宗皇帝曾對裨斯路做出過一個承諾,要幫助波斯帝國復國,不過那是出於大唐當時的國家利益考慮,想要用波斯來牽制大食。那個時候大食異常強盛,已經威脅到了大唐的西陲,大唐也確實需要在西方有一個強有力的盟友,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保證西方的邊境安全。
可是現在大唐已經不需要這麼一個盟友了,因為杜睿已經給大唐選擇了一個更加合適的盟友一一什葉派。
論實力,裨斯路幾乎可以說沒有,身邊除了一些整天坐著復國美夢的白痴之外,連一個兵都沒有,而什葉派可是有著上百萬的信徒,數十萬大軍,選擇哪一個,不言而喻。
而且這個裨斯路居然拿著當初太宗皇帝一個小小的承諾來要挾杜睿,這麼一個蠢貨,如何成事,杜睿的心裡已經做出了決斷。
正文 第五十九章
一個王國的皇子,一個顛沛流離的波斯貴族,居然跑到當世第一強國大唐西征軍的中軍大帳之中,向杜睿這個大唐帝國目前最有權勢的公爵面前要求兌現什麼狗屁承諾。
如果不是還顧及大唐的形象,顧及著自己的身份,杜睿真的很想跳過去,給對方一個耳光,讓這個裨斯路好好的情形一下,看看現在的撒馬爾罕究竟是誰的地盤。
杜睿掃視了一下帳內的眾將,見眾人的臉色都是微變,隱隱含著怒氣,頓時長出了一口氣,他還真的很擔心,這個時候突然跳出來一個腦殘患者,抱著大國人道主意,和他唱反調。
畢竟當初太宗皇帝是真的答應了裨斯路,要幫助他復國的,並且還曾給予過實際行動上的支援,派出了一部分兵力,幫助他成立了一個波斯都護府,雖然這個都護府存在的時間並不長。
如果裨斯路拿著太宗遺命相要挾的話,杜睿還真的不好處理這件事了,不過好在裨斯路不大可能有什麼信物。
裨斯路見杜睿不說話,還以為杜睿被他在氣勢上壓倒了,頓時得意起來,道:“天朝大將軍!波斯和大唐交往日久,雙方一向友好,當初大唐皇帝陛下也曾因為那些邪惡的阿拉伯人滅亡了波斯,而深表分開,曾答應幫助我復國,現在我來到您的軍帳之中,就是想要將軍能夠兌現當初貴國皇帝陛下曾許下的承諾,幫助波斯重獲新生!偉大的阿胡拉?馬茲達將不會忘記您的幫助!為您賜福!”
聽裨斯路這話的意思,就好像波斯復國已經成了既成事實一樣,甚至連波斯人信奉的智慧之神都搬出來了。
杜睿在心裡已經為裨斯路貼上了愚蠢的標籤,他好像已經忘記了現在是誰在求助誰,是他在向大唐求助,裨路斯就應該為了復國大計,向大唐搖尾乞憐,許下無數的承諾,換取大唐的幫助,可是看他現在的模樣,好像是大唐在求著他繼續做波斯國王一樣。
杜睿雖然不想將到手的利益分出去,不過如果這個裨路斯是個雄才大略的人物,杜睿倒也不介意,在波斯的中東故地,選擇一塊土地,幫助裨路斯復國,然後幫著大唐牽制阿拉伯帝國。
當然裨路斯至少也應該是薛西斯一世那樣的人物,歷史上的薛西斯雖然混蛋,但怎麼說也是一個讓人生畏的雄主。
薛西斯的父親大流士在馬拉松之役失敗後,率波斯大軍撤回。適逢埃及發生叛亂,正當他考慮再次出征希臘還是先平定埃及叛亂時突然死去。
大流士有眾多妻妾,這些女人為他生下許多孩子。其中只有一位能成為波斯之主,他就是薛西斯。薛西斯繼承王位毫無懸念。他的母親是大流士的王后,也是波斯開國之王居魯士的女兒。在所有波斯王子中,薛西斯是最尊貴的一位。
公元前485年,薛西斯成了波斯第四代國王。在美國電影《斯巴達300勇士》中,薛西斯是一個俊美詭異的青年,臉頰上掛著成串的金環,身材高得不合常理,張嘴就是一口沙啞的英語。
當然那些都純粹是歪曲,是美國人自以為是的產物,事實上,薛西斯臉上沒有金環,反而蓄著長鬚,但他確實非常高大英俊,在整個波斯帝國裡都罕有其匹。
從希羅多德所著的《歷史》中看,薛西斯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他認為自己處於世界之巔,從那裡俯視著螻蟻般萬千眾生。他的舉動時而寬宏,時而暴虐,難以揣摩。他的本性並不殘忍,在某些特殊的時刻,他甚至像詩人一樣心思細膩,感懷傷世。如果拿中國的帝王和他比較,最接近於他的是隋煬帝。
除了希羅多德以外,還有一個關於薛西斯的資料來源,那就是《聖經》。《舊約?以斯貼記》裡記載了他後宮裡的一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