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它和《秋窗風雨夕》裡邊的句子:“誰家秋月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很相似。還有結尾,《春江花月夜》的結尾:“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那麼,林黛玉的詩呢:“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溼。”這意蘊都是完全相似的。
紅樓夢的藝術個性 (上)…周汝昌
主講人簡介:
周汝昌,我國著名紅學家。他是繼胡適等諸先生之後,新中國研究《紅樓夢》的第一人,享譽海內外的考證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18年3月4日生於天津鹹水沽鎮。燕京大學西語系畢業,曾就教於華西大學、四川大學。
周汝昌這位著名的紅學家,似乎從小就與《紅樓夢》有緣,在孩提時,就聽母親講述《紅樓夢》裡的故事。在他腦海裡,遠遠地出現紅樓人物的影子。二十年後,這位青年意外發現了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的《懋齋詩鈔》,這一重大發現,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紅學,一生不醒。這正應了他的《獻芹集》扉頁上的一句話:借玉通靈存翰墨,為芹辛苦見平生。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幾歲,雙耳失聰,後又因用眼過度,兩眼近乎失明,僅靠右眼0。01的視力支撐他治學至今。《紅樓夢新證》、《曹雪芹傳》、《書法藝術》、《楊萬里選集》,這一部部窮盡畢生心血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藝術才華和造詣,遠非“紅學家”一詞所能概括。今雖已是耄耋之人,思維較先前毫不遜色,每日仍筆不停揮,著書立說。
內容簡介:
《紅樓夢》這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多少年來一直被後人傳閱、研究。那麼它究竟有哪些特點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它的個性何在?這就必須從我們中華文化的傳統上來看曹雪芹這位偉大作家的文學創作。
曹雪芹筆下寫人寫物、寫事、寫境,都有它的個性,我們也只有掌握了這一點,才能夠真正理解《紅樓夢》的藝術特點。如果你用一般的你常聽到的詞語如“形象鮮明、性格突出、刻畫細緻、言語生動”,你是得到了一些文學享受,但是你沒有把握住《紅樓夢》真正的精華。
魯迅雖然不是紅學專家,但他的《中國小說史略》裡邊就有一篇專講了《紅樓夢》。他說《紅樓夢》不是政治小說、歷史小說,它是人情小說。“人情”這兩個字就抓住了《紅樓夢》的精神中心,然後魯迅先生對《紅樓夢》的藝術他提出一個最重要的命題,即伏線。而且他還評論說,《紅樓夢》續本的好壞是以符不符合原著的伏線為標準的。什麼叫伏線?就是書一開頭處處句句裡邊都有埋伏,裡邊藏著東西,它表面上是一層意思,但一細想,它是指的後邊。
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有一個《好了歌》,《好了歌》甄士隱做了註解,它的每一句都是伏線,那裡邊說“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這其實就是榮國府大觀園的變遷,這裡面每一句就是一個埋伏,指的是後面的一個人。而這個伏線一直貫穿著全書。
在運用伏線之外,曹雪芹在佈局上也是別具匠心。我們可以想一想,進怡紅院的外人,只有賈芸和劉姥姥。而這兩個人物重要無比。他們除了進怡紅院,還都找過王熙鳳。而在《紅樓夢》的最後,賈芸和劉姥姥都分別去獄內探望寶玉和鳳姐。劉姥姥還救了巧姐。這兩個人物構成了《紅樓夢》最重要的收場人物。
《的藝術個性》(上)(全文)
主持人: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文學館。今天請來的主講人是著名的紅學專家周汝昌先生,大家先表示歡迎,今天周先生要給我們講《紅樓夢》藝術的個性,大家鼓掌歡迎。
周汝昌:《紅樓夢》的藝術它的個性什麼樣?何在?不說特點、特色,說它個性。講到這兒,有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我們中華文化傳統上,對於藝術品的一種看法,非常之重要。這個關係到這個偉大作家創造文學的那個想法、辦法、手段;那是個什麼樣的個性。
曹雪芹所寫的賈寶玉,他本人就是這麼一個看法。你記得到了後半部,涉及到晴雯抱屈而死的前後,他寫怡紅院當中有一棵海棠,先期枯萎了。他跟花襲人兩人有一段談話,花襲人的一段議論完全是世俗的,普通的,一般的道理。賈寶玉說,植物有生命,有靈性,有情有理,有交流感應。他知道晴雯快不好了,它預先枯萎。這是賈寶玉對於我、物、人複雜關係的一種觀點。這個我認為就代表了作家曹雪芹對於物的認識。他裡邊還有很多例子,我舉這個大家容易記起來的。
既然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