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舍之而心不存著也。又怨親平等,舍怨舍親也。
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又平等利一切眾生,故名等心。”《俱舍論&;#8226;二十九》:“無量有
心:一慈,二悲,三喜,四舍。言無量者,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引無量福故,感無量果故。”《智度論&;#8226;二十》: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仁王經&;#8226;下》:“修四無量: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
由上可見,所謂四無量心,即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慈無量心就是不斷給予眾生歡樂之心
(能與樂之心);悲無量心就是不斷救拔眾生之苦之心;喜無量心就是不斷見人離苦得樂而生慶賀喜悅之心;舍無
量心,就是對上面的功德也不執著不居功自傲之心。
四無量心對修養者的意義重大,特別是慈悲之心,是善根與修道的根本。南本《涅盤經&;#8226;卷十四》:“一
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為根本。”《大智度論&;#8226;卷二十七》:“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觀無量壽經》:“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既然四無量心這麼重要,我們就應該積極地學習它們,並努力付諸於實踐。首先應該修習慈心,從而得到
心態的禪定(慈三昧)。
如何修持慈心呢?《禪法要解&;#8226;捲上》:“何等是慈三昧?觀一切眾生悉見受樂……云何但言願令眾生得
樂?答曰:初習慈心願令得樂,深入慈心三昧已,悉見眾生無不受樂,如鑽燧出火,初然細軟乾草,火勢轉大,溼
木山林一時俱然,慈亦如是。”大意是說,什麼是慈三昧?就是觀察眾生,努力使其得到快樂。為什麼之說使眾生
得到歡樂就是慈心呢?回答是:開始學習慈心的時候,願意眾生得樂,就會使內心處於慈心的定態中,由此就會發
現自己與更多的眾生都處於歡樂之中,就像火種點燃了乾草,進而火勢轉大,整個山林都可以燒著一樣。慈心的修
持就是這樣,透過培育,正如火勢越燒越旺,越燒越廣。
所以,我們應該如此增加自己的善心,同時不以小善而不為。建立更加高尚的價值觀,衡量好慈心奉獻的
價值,不斷總結方法和經驗,使其不斷增長,加強自身定力,處於慈心的安態中,從而不斷向更高的生命境界前
進。
當然佛家還有金剛相,調伏眾生的內容,那是需要社會正常的因緣的,例如根據實際情況,老師對待學
生,家長對待子女,嚴格管教,甚至進行嚴厲打擊,使其真正棄惡向善,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2008年1月14日釋出於新浪部落格
369 關於常樂我淨
369 關於常樂我淨
郭旭東
請問老師:常樂我淨是什麼意思?是佛的境界麼?是無餘涅槃的真實境界麼?
以下僅供參考。&;nbsp;
所謂常樂我淨,是指去除四顛倒之後的真正的常樂我淨。&;nbsp;
所謂四顛倒,“凡夫不知一己與世界之真相本為無常、苦、無我、不淨,而生之四種謬誤見解。常,
以為人將永遠存在;樂,以為人生是快樂的;我,以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體之‘我’;淨,以為身心是清
淨的。此亦即四顛倒。”(《佛學大辭典》)為對治這四種顛倒,佛家教眾生修習“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
常、觀法無我”等四念處。
去除顛倒了的常樂我淨,才能達到真正的常樂我淨,即所謂四德。《佛學大辭典》:“【常樂我淨】
大乘涅槃與如來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稱涅槃四德。達涅槃境界之覺悟為永遠不變之覺悟,謂之常;其境界無苦而
安樂,謂之樂;自由自在,毫無拘束,謂之我;無煩惱之染汙,謂之淨……”可見,作為涅槃四德的常樂我淨是佛
的境界,也應該是去除了習氣之後的無餘涅槃的境界。&;nbsp;
那麼對於常樂我淨,佛家為什麼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呢?
《涅槃經》:“汝等比丘,當知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