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1 / 4)

“然而棋手之間的戰鬥,在沒有完結之前本來就有著各種的不確定性存在著——正如同‘謀略是要在雙方的實際實力還有著可比性的時候才能有所發揮’的這句話一般。棋手間的戰鬥本來就是從絕對的均勢為起點,然後透過前面的廝殺和勾心鬥角讓棋局走向中盤。然後在中盤的時候或許是能夠決出一定的優勢吧,但是這個時候的優勢來得其實並不穩定。”

“所以,在這個時候,棋手必須要明確的一點就是,自己的真正目標。”

“棋手要想在棋盤上獲勝,就必須要‘將軍’對面的王,除此之外是絕對沒有其他能在棋盤上獲勝的道路的——對方的‘投降’、‘自我崩潰’、‘放棄治療’等行為只能說是你讓對方的信心受挫以至於不想再戰。但這不能完全算是在棋盤上獲勝。換句話說,不管處於怎麼樣的劣勢,又或者優勢,只要還有著威脅對面的‘王’、能夠完成作戰任務的戰力,這樣的局勢就還稱不上真正的死局。”

“對於棋手來說,在雙方差距並不是大的離譜的情況下,偏離了自己的目標的行動,是很危險、很容易讓對方的翻盤的舉動——因為陷入了劣勢的對方知道,自己必須完成任務目標才能獲勝而你追逐的物件卻發生了偏轉,這就是在‘意識形態’上,主動讓對方獲得優勢了。”

“所以,棋手必須要時刻明確著自己的真正目標,才能做到把握自己。然後才能考慮能否把握戰局。”

——以上,皆是艾柯這本《論棋》的引言。事實上連艾柯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是,這本《論棋》會深深地影響一個人,一個智謀之士,然後……進而影響了一個國家。(未完待續。。)

第二百二十六章 《論棋》的下半卷

艾柯的《論棋》分為上下半卷,上半卷中,艾柯主要講的是下棋的方法,也即是“下棋之策”。其中雖然也有對應著一些這個世界用兵之法的例項解析,但看起來似乎更多的還只是停留在“策”這一方面上。

不過下半卷就有些不同了,如果是上半卷說的是“下棋之策”的話,下半卷說的就是“棋手的自我修養”了。

“……在名為現實的棋局中,真正的棋手也大約不會是王者而是王者們的幕僚,也即是能調配己方的實力,照成最大殺傷力的人……反過來說,如果你的陣營中最會下棋的是王,那作為王的謀臣幕僚的這些人一定是失職的。王者必須有王者的姿態,她必須站在明面上來引領眾人,必須有一個旗幟鮮明的形象。而其中多半王者走得都只能是光明之路,所以人們在見到其光輝形象之後,稱其為光明與正義的代言人。然而這也註定了她或許無法走出一些不光明,但是對全域性有效的‘暗棋’——那麼,這一步的暗棋,就要由棋手們(幕僚)來完成了。”

“……如果王必須是高潔的,那麼黑鍋就必須要由別人來背。而最合適的背鍋之人,莫過於棋手(幕僚)們。”

“王若‘慈愛’,‘不忍害’‘不忍棄’,然不殺不棄則誤事。故棋手當替王殺之棄之,而後揹負其殺與棄之罪孽……一將功成萬骨枯、王帶著滿身的榮耀與世人的愛戴走向巔峰,棋手則逐于山水之間。”

“……所謂下棋,為了全盤的勝利。哪怕是王牌也是值得捨去的……這一點是下棋者們的共識。不過在這‘一舍’中。如何在‘舍’的時候發揮出這張王牌的最大效用。那就是看個人修為的事情了。”

“……所謂‘舍’的最大效用即是在作為王牌的這枚棋子。是否是在自己的最大效用完成之後才被放棄,甚至於連死後也能接著發揮其影響帶來的餘效……若其之‘死’,能有這般的奇效,那才算得上是‘舍’的最大效用吧。”

……

以上就是艾柯《論棋》的下半卷的部分內容,這半卷教授的是作為棋手所必須要有的心理準備,以及遇到事情的時候的判斷法則。

老實說,這本書如果是以教師們的眼光來看的話,那麼無論是前面更多偏向趣味性的論下棋的臨場變策。還是後面下半卷的對於“棋手”的自我修養的分析,都是寫得很不錯的……準確地說是這完全不像是出於一個文靜的木系牧師學生之手的作品。尤其是下半卷,雖然說用詞隱晦,但是其中各種兵家思想怎麼看怎麼覺得暴力啊?雖然感覺也蠻高大上的。

不過。如果是以大多數學生們的眼光來看的話……上半部挺有意思也挺有幫助的,幫我提高記憶然後能在朋友面前狠狠地扮一回十三(13)。不過下半卷的話……怎麼感覺有些看不懂啊?你這說的到底是棋手還是策士?你說的是政治經濟、官場戰場還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