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法。
第一百三十九章 換個房間(三更二)
潘寶山沒趁晚上回家的時間說。而是直接去劉海燕辦公室,這樣顯得更認真一些。
劉海燕很高興看到潘寶山的到來,其實她對潘寶山沒有什麼看法。至於在男女關係的事情上對他不放心,一方面是為了劉江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潘寶山本身,說白了也是一種愛護,怕他迷失方向。從政經商不一樣,走錯了就沒有回頭路,跌倒了也不太可能再爬起來。
“小潘來了啊,自己倒水喝。”沒有外人的情況,即使在政府大院,劉海燕也已變得很隨和。
“好的劉縣長。”潘寶山到劉海燕辦公室一般開口都是縣長,等她說不需要的時候才改稱大姐。
“看你,還是改不了口。”劉海燕笑道。
“在單位受環境影響,乍見面稱你大姐還有點不習慣。”潘寶山咧咧嘴,“大姐,有個工作向你請示一下。”
“嗯。”劉海燕放下簽字筆。
“松陽市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市之一,而我們富祥又是全市的重點產糧大縣,圍繞這一點,我覺得可以做番文章,實施一項惠民工程,來個測土配方施肥。”
“測土配方施肥?”劉海燕略一皺眉頭,“具體說說。”
“根據瞭解,農民種田施肥都缺少一定科學性,一般都是憑經驗,而且認為化肥用得越多就越好,可最後導致的結果是錢不少花,糧食產量也沒提高。”潘寶山道,“我到農業局土肥站問過相關情況,咱們縣在傳統農業生產上,用肥不科學不均衡的現象很普遍,化肥的利用率還不到全效的三分之一。”
“這的確是一種lang費。”劉海燕道,“現在糧食生產中,化肥農藥投入佔大頭,盲目施肥過量施肥不但增加成本,而且還影響到糧食的質量。”
“是的大姐。”潘寶山道,“lang費是肯定的,也的確會影響到糧食品質,而且還汙染環境。”
“嗯,你的想法很好,切入點很準,可以推行。”劉海燕道,“不過要考慮的一點,就是配方肥的成本問題。前期的勘測可以忽略,但後期的施肥過程中,涉及到大批次的配比肥料,還需要有專業廠家來聲場,由此產生的訂單、運輸還有質量等方面不能忽視,總之不要讓老百姓覺得錢不是花少了而是花多了。”
“這個請大姐放心,我有充分重視。”潘寶山道,“農民群眾的意識有時難免跟不上,他們不會很理解配方肥使用的綜合價值意義,他們看得最直接的就是花錢多少,多了就不贊同,少了就能響應。這個我會和土肥站的專家們進行探討,作出分析之後再決定。”
“那就好。”劉海燕道,“行動的話最好快一點,現在夏忙正當時,下一步就是夏種,趕上水稻插秧最好,那樣當年就可以充分見效,也是工作的一個成績。”
“是的,我也這麼想。”潘寶山道,“所以才趕緊來向你彙報,有時晚上回去不湊巧也說不上。”
“嗯,想到就著手,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有些事並不一定要完完全全思考成熟才去做,因為很多時候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邊做邊完善。”劉海燕道,“當然,測土配方的事還不屬於這種情況,完全可以充分論證可行後再動手,我只是說一個道理,要立想立做。”
潘寶山明白劉海燕的意思,有些事很難預期走向和結果的,也不能猶豫不決,該說的要說,該做的要做,總之得盡力爭取。聯想到自身,這麼表現為的不就是不斷獲得遷升的機會?但到底能不能達到目的,誰也說不準,可努力是不能懈怠的。
努力了才有希望,不努力只有失望。
潘寶山總是會抓住一切的可能去下狠工夫,就像正要開展的測土配方施肥一事,他也投入了百分百的精力。
短短二十天時間,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全縣二百多個大片區糧食種植地的土樣,僅用五天時間就全部採集出來,而且隔天就檢測出頭一天的結果。前後一共也就七天時間,完成了檢測任務並確定出各地塊所需的成分。之後就是安排基肥和追肥的比例,而且根據大宗需求的配比肥料,又跟縣農肥公司聯絡生產。
一切都緊鑼密鼓又井然有序,趕在水稻、玉米、大豆和夏花生種植之前,完成了各項工作。
接下來就看十月豐收的成果如何,只是從目前用肥的投入上看,每畝地已經節約了近三十塊錢。如果秋收後再增產一部分,那麼測土配方施肥的這一做法又會是一大創新。
潘寶山對這一舉措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