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地有二十四節氣
千百年來人類一直關注太陽,知道它什麼時候勤奮快跑,什麼時候悠閒漫步,因此能夠預算到節氣真正開始的準確時間。地有二十四節氣,主要指每個節氣具有不同的氣候特點,這種自然環境的變化,對生產和生活都可能發生一定的影響。瞭解一些節氣的基本知識,充分利用大自然賜予我們的有利條件,順應自然規律保養身體,合理安排勞動和生活,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國的“陽曆”——二十四節氣
中國使用的歷法是陰陽曆,既有月亮週期也有太陽週期。西方很多國家使用太陽週期的陽曆,因此,中國的歷法可以說是既與國際接軌,又保留自己的特色,陰陽互補。中國完全按照太陽週期計時方法的,那就是二十四節氣。由於二十四節氣發源於古代中國,長期與中國古代曆法相伴相隨,現代的日曆印刷,二十四節氣都是同農曆編制在一起。中國古代曆法是一種很具有包容性的陰陽曆,二十四節氣又可稱為中國式陽曆。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的黃經位置確定的。太陽黃經0度正好是日夜平分,又是春季,“春分”就成為這個節氣的命名。此後每過15度就是下一個節氣,24個節分點與太陽迴歸年重合。
已經有了通用性的歷法,為什麼中國會總結出二十四節氣呢?我們知道,無論是太陽曆法還是月亮曆法,都有一定的計算差值,比如公曆的2月就有1天的差異,有時28天,有時29天。農曆也會週期性出現閏月,以此調適與太陽週期陽曆的關係。可見各種曆法難以盡善盡美。對於完全依賴自然氣候的早期農耕生產來說,人誤天一時,後果會是天誤人一年,當年的損失就要到來年彌補了。經過長期的實踐,古人在當時的認知條件下發現了節氣的規律,能夠有效指導農時;因此,節氣在早期農牧經濟時代是非常有意義的;即使在現代社會,瞭解一些節氣的知識,會對季節氣候現象有更具體的認識,對於合理安排衣食住行、養生保健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十四節氣正解——十二節氣、十二中氣
二十四節氣作為一種實用性計時方法,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發揮了積極作用,從多方面滲透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今天幾乎成為一種民族特色文化的表現。早期的二十四節氣,嚴格說來是十二節氣,簡稱為節;和十二中氣,簡稱為氣。一節一氣,兩兩成對,交替出現。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在公曆年中的時序如下:
1月:小寒(節氣),黃經285度;大寒(中氣),黃經300度;
2月:立春(節氣),黃經315度;雨水(中氣),黃經330度;
3月:驚蟄(節氣),黃經345度;春分(中氣),黃經0度;
4月:清明(節氣),黃經15度;穀雨(中氣),黃經30度;
5月:立夏(節氣),黃經45度;小滿(中氣),黃經60度;
6月:芒種(節氣),黃經75度;夏至(中氣),黃經90度;
7月:小暑(節氣),黃經105度;大暑(中氣),黃經120度;
8月:立秋(節氣),黃經135度;處暑(中氣),黃經150度;
9月:白露(節氣),黃經165度;秋分(中氣),黃經180度;
10月:寒露(節氣),黃經195度;霜降(中氣),黃經210度;
11月:立冬(節氣),黃經225度;小雪(中氣),黃經240度;
12月:大雪(節氣),黃經255度;冬至(中氣),黃經270度。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農曆與陰陽(1)
你應該知道的陰陽學說
《周易》,這本千古奇書,堪稱中國古代文化的“形象大使”,《周易》太極圖最深刻而豐富的含義就是陰陽學說。北宋理學的創始人周敦頤是這麼解釋太極圖的:“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陰陽學說是首創於中國古代的一種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規律的思想方法,既是認識論也是方法學。在中國古代哲學裡,陰陽既表示實體,如日為陽,月為陰,天為陽,地為陰;也表示事物的屬性,如剛為陽,柔為陰,熱為陽,涼為陰;還表示心理情感,如喜為陽,悲為陰,興奮為陽,沉靜為陰;也可以表示同一事物的兩種屬性及其轉換演變過程,如體表為陽,內臟為陰;一年之中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