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經驗積累中,人們總結出在農曆的一些特殊日子有利於生活保健的習俗,如農曆三月三,南方時興吃薺菜煮雞蛋。薺菜又名護生草,藥用價值很高,農曆三月初為最佳採收期。農曆五月五,南方進入暖溼氣候,各種害蟲開始活躍繁殖,民間有炮製雄黃酒驅蟲辟邪的習俗。由此可見,農曆作為一種計時方法,由於蘊涵了陰陽消長的生物節律,同時還具有很實用的生活指導意義。
法於陰陽——天人合一的養生思想
說了這麼多關於陰陽學說的話題,想必您已經明瞭陰陽學說不是虛幻玄秘,而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認識。人類依賴於客觀環境而生存,並不斷髮現和總結適應客觀環境達到自利的方法。古代先賢為我們總結出的經驗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提出這個法則的是古代傳說中黃帝的太醫岐伯。中醫學的開山之作《黃帝內經》就是以岐伯與黃帝對話方式寫成的。黃帝向岐伯詢問:“我聽說上古的人,壽命都能過100歲,還行動不遲緩。現在的人,只有人家百歲年齡的一半,行動和勞作能力就都衰退了。這是世道不同了,還是人在退化呢?”(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這段話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從統計資料趨勢分析,人類的平均壽命是在延長的,從1949年到現在,社會平均壽命幾乎翻番。為什麼古代會相反?也許這段話為了強調養生的重要性,不排除應用誇張手法。還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上古時代醫療水平非常有限,生活條件也比較艱苦,只有強健者能獲得較高的壽命,其他相對體弱的遭受自然淘汰了。於是後人能看到的前輩,都是高壽體健之人。不論前提屬於什麼情況,黃帝的本意是傳播後面要說的養生之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裡的“知道者”,是那些知曉道理法則的人。“法於陰陽”指效法陰陽之道。從外部環境來說,要遵循陰陽交替的自然規律,順時而為,順勢而為。比方說,過於熬夜的人,顛倒陰陽,很容易導致生理機能失常,表現為精神委靡、食慾不振、面色晦暗、眼瞼浮腫、面板乾澀、髮質枯燥、易發口瘡等等。民間流行的冬令進補是符合陰陽之道的。冬至以後,天道從至陰向陽轉換,陽氣開始孕育生髮,進食助陽的溫補之品,符合大自然的生物節律,也是為春天的蓬勃生機積蓄能量。自然界很多生物現象都是為了順應天地陰陽以保持物種的繁衍。如候鳥的遷徙,就是最明顯的趨利避害。蛇冬眠也是同樣的道理。秋天植物凋零,蛇不容易偽裝自己,能捕獲到的食物逐漸減少,自己反倒容易成為鷹的獵物,冬眠就成為蛇類明智的選擇。當然,蛇冬眠主要是由它的生理特點決定的。蛇是冷血動物,體溫隨環境溫度變化,深秋氣候使它們感覺到冬天臨近的資訊,它們就會成群鑽入洞穴,選擇冬眠的方式利用地暖來保護自己。也有人根據陰陽學說分析,蛇屬於陰性體質,在氣候為陰的秋冬季節,蛇以冬眠方式減少體能消耗,避免身體陰陽失衡。這一解說,卻也符合時令養生的原則——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
農曆與陰陽(3)
陰陽平衡——養生之本
陰陽平衡,是萬事萬物能和諧有序的根本原因。自然界如此,人體也一樣。如果氣候反常,就會擾亂四季陰陽消長的固有規律,造成天氣和植物生長的異常,很多民諺都非常生動地體現了這一道理。如“雷打驚蟄前,四十九日不見天”,春雷發生得太早,表示高空溼度和溫度出現異常,預示後面有較長時間陰雨。“伏天不熱,五穀不結”,三伏天光照不足,氣溫偏低,會使稻穀灌漿不飽滿,沒有收成。與天地自然一樣,人體內部也有陰陽之道。人體失去陰陽平衡,就會出現各種病態和不適。比如心陽過亢,容易興奮失眠,即使睡覺也很不踏實,睡醒還像沒有休息似的覺得疲勞。肝陽上亢,會急躁易怒,併發生頭、目漲痛。這些紊亂持續時間長的話,容易誘發其他病症,如高血壓。明白了健康需要陰陽平衡的道理,新的麻煩來了。一般人沒專門研究過人體陰陽,怎麼知道自己身體的陰陽,如何保持陰陽平衡呢?對了,這正是農曆養生的道理所在!古代陰陽學說是一種哲理,不像現代自然科學,一是一,二是二,張三絕非李四,蘿蔔不會認作白菜。陰陽則是相對的、對立統一彼此依存的。相對於兩性來說,男性為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