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大量脂肪,如過多生吃,可導致消化不良或腹瀉;另一方面,花生長在地裡,表皮易被寄生蟲卵汙染,生吃易感染寄生蟲病。另外,鼠類最喜歡吃花生,如生吃被鼠類汙染過的花生,易患流行性出血熱。所以,秋季花生忌生吃。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秋季宜注重精神調養(10)
秋季藥養
秋季進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在炎熱的夏天,人們的體力和精力消耗較大,身體顯得相對虛弱一些;二是秋天氣候乾燥,易傷人體陰津,人們在秋天常感到口唇乾燥,咽乾,面板乾燥,說明燥氣可消耗人體的津液。津液既損,滋補津液就是秋天藥養常用的辦法。其基本原則是應滋潤,切忌耗散,平時可服用西洋參、沙參、天冬、麥冬、玉竹、百合、冬蟲夏草、核桃仁、杏仁、川貝、胖大海等益氣滋陰,宣肺化痰的中藥來保養。秋分至立冬易發燥病,可用生地、百合、黨參、麥冬、甘草等,以防秋燥。
西洋參:又叫花旗參,主要產於美國和加拿大,移種於我國的叫種參,或叫種洋參,藥用其根,為貴重藥材。西洋參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能用於氣陰虛所致的少氣、口乾而渴、乏力等症,或肺陰虛所致的咽乾、聲音嘶啞、乾咳等症,這是因為西洋參能補氣養陰;二是西洋參可用於陰虛發熱的午時潮熱而綿纏日久,或久咳、咯血、痰少等症;亦可用於高熱病中氣陰受損所致的氣短乏力、口渴、脈無力等症,這是因為西洋參能養陰清熱。還要說明一點的是,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不耐人參之溫者,皆可用之,特別是秋天,更是以服用西洋參為最好。
沙參:有南、北之分,二者清養肺胃之功相同。北沙參甘苦淡涼、滋陰力強;南沙參甘微苦涼,功同北沙參而力稍遜。沙參為清養保健之品,常用於補益保健。沙參在使用時,一般是入藥水煎服,每次10~15克。
玉竹: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作用;是養陰生津之佳品。本品單用即效。
天冬:功能清肺降火,滋陰潤燥。天冬亦有潤肌悅顏、健身延年的作用、天冬單用就有效,以鮮天冬搗汁熬膏,每服一湯匙,早晚空心溫酒下,久服有益氣延年之功。天冬根含天冬素(天冬醯胺)、黏液質、谷舀醇及5…甲氧基甲醛糠醛,所含苦味成分為甾體皂苷。其藥理有抗菌及抗腫瘤作用。
除上述幾味藥可在秋季作為補劑服用外,亦有一些中成藥可服用,如:
人參健脾丸:主要由黨參、白朮、陳皮、麥芽各100克枳實、神曲各150克,山楂45克組成。功能健脾消食,主治脾胃虛弱所引起的消化不良,脘悶飽脹,不思飲食。每日二次,每次服15克,用溫開水送服。
生脈飲:主要由人參、麥冬、五味子組成,功能益氣生津,以治療氣虛津傷所造成的體倦汗多、短氣、心悸,口乾及氣虛性喘咳。口服安瓿劑,每次10毫升,日服3次。
上述各種中成藥,可消除燥熱之邪對人體的侵襲,即使是沒有造成口乾、舌燥之津傷者、亦可少量用之,但因滋陰藥多厚膩,凡脾胃虛弱者,當先調理脾胃。
秋高氣爽話“咳嗽”
“咳嗽”在傳統中醫學中為一病名,現代醫學中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過敏性哮喘等都屬於本病範疇。中醫認為,肺為嬌髒,喜潤惡燥,易為燥邪所傷。在秋季的日常生活中,如果燥邪犯肺,最易傷其陰津。肺失津潤,秋風一起,有不少人開始感冒咳嗽,或乾咳少痰,痰黏難咳出,或痰稠色黃,或痰稀色白,或痰中帶血,或胸悶氣喘。輕者咳聲不斷,重者遷延難愈,影響日常工作和學習,尤其有些患者夜間咳嗽明顯,妨礙正常休息和睡眠,讓人苦不堪言。所以,秋季防咳嗽刻不容緩!
中醫強調“治未病”,伴著“一場秋雨一場寒”的秋天的來臨,我們又可以採取哪些手段防患於未然,儘量不去“招惹”咳嗽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隨氣溫的變化,及時增添衣服、被褥,防止受涼:尤其早晚溫差大,出行時一定要注意保暖。不必機械地去照搬“春捂秋凍”,畢竟凡事都有個度,超過了這個“度”,利就會變成弊的。因為過度地去“秋凍”,結果感冒了,發燒了,咳嗽了,肺炎了,豈不太教條了?
第二,注意加強營養,以滋陰潤肺為主:秋冬季氣候乾燥,而前面提到過肺“喜潤而惡燥”,因此我們在平素注意飲食均衡的同時,應以滋陰潤肺為主。肺臟功能正常,自然咳嗽也就成了無源之水。《黃帝內經》中提到“秋冬養陰”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中藥中麥冬、沙參、百合、枸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