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南京,而後又坐鎮東南,成為北洋集團在南方的核心人物。馮國璋的親信有李純、王佔元分別為江西、湖北省護軍使,這樣在長江中下游形成的一片的馮系集團。馮國璋為直隸河間人,故其集團被稱為直系。直隸是北洋軍的發祥地,很多將領都隸屬直隸籍,如曹錕、陳光遠等都因鄉情人緣關係接近馮國璋,為此直系勢力相當龐大。
馮、段各自的軍事力量,成為北洋集團中爭權奪勢的主要對手,雙方都各有一幫狐群狗黨,互相間各有自己的優勢,直皖兩系之爭以及東北軍閥張作霖的奉系,南方和西南實力派之間的鬥爭,形成了軍閥割據局面。1917年8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進行反段護法鬥爭。9月成立###政府,自任大元帥。
黎元洪在南方和西南各省的支援下,由副總統升任為###總統,國務院總理和陸軍總長由北洋軍閥集團段祺瑞佔據。這時,由於段祺瑞撐握了軍事實力,不把黎放在眼裡,為此成為有名無實的總統。這樣一來引起各派不滿。
為了牽制段祺瑞的勢力,國會的國民黨各派組合,由孫洪伊提出了“以馮制段”的策略,推選馮國璋為###副總統,從而來牽制段祺瑞。而黎元洪也想借助馮國璋來抗衡段祺瑞。馮國璋與段祺瑞明爭暗鬥,但都不是段的對手,但雙方的軍事力量是不可忽視的。段祺瑞認為馮國璋離開軍隊的地盤到北京來做副總統,對自己來講也是好事,因此同意馮國璋升任為副總統。
這樣一來,推選馮國璋為副總統已取得一致意見。在1916年10月30日,國會選舉馮國璋為###副總統。但他接下了這個頭銜,卻留在自己的老巢南京,不去北京,守著自己的軍隊和地盤,等待新的時機,爬上總統的寶座。
黎段的參戰問題之爭,馮國璋主張在外交上持中立態度,反對對德絕交和對德宣戰。段祺瑞為了爭取北洋集團系統的支援,對馮國璋的立場是不可忽視的。1917年1月,段祺瑞派專人到南京向馮國璋解說,並請馮國璋進京商談。
2月20日,馮國璋動身北上,一路上分別會見了倪嗣沖、張勳、張懷芝,在外交問題取得一致意見。22日晚,馮國璋到達北京,受到大總統黎元洪的盛大歡迎,黎元洪認為馮的意見與他相同,對他非常熱情,請他下榻總統府當年馮任禁衛軍時的司令部。
馮國璋、段祺瑞和王士珍都是北洋集團的主要人物,三人經過商談,關於參戰問題,馮國璋不表示堅決反對。3月4日,段祺瑞在國務會議透過了對德絕交案;次日,段祺瑞到總統府,要黎元洪在對德絕交案上蓋印,黎卻拒絕蓋印,兩人發生爭執,段祺瑞一氣之下,出走天津。
段祺瑞出走後,黎元洪便企圖改組內閣,徵求馮國璋、徐世昌、王士珍的意見。馮國璋則主張由段祺瑞復職,這一態度,使黎十分惱火。馮國璋雖然與段祺瑞爭做北洋領袖,但不願黎元洪這樣外人坐收漁人之利,這是維護北洋集團的一個基本立場。與馮國璋立場相同的北洋各省長官員雖然對參戰意見不一,但黎元洪逐走段祺瑞都看不下去,紛紛打電報向黎施加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黎元洪商定了段祺瑞復職的條件:一、內閣確定方針,總統不再加反對;二、內閣擬定的命令,總統不得拒蓋印;三、內閣訓示各駐外使節、督軍、省長,總統不得干預。
這三項條件的承認,表明了黎元洪在“府院之爭”中的暫時屈服,馮國璋便跑到天津勸說段祺瑞復職,段祺瑞見了這三項條件,心中不快頓時消失,便和馮一道返回北京。
回到北京,黎元洪在對德絕交案上蓋印。參戰問題初步解決後,馮國璋即返回南京。
對德絕交後,接著而來是參戰問題,成為北京政壇鬥爭的焦點。當時反對參戰的輿論極其強烈,北洋系統對參戰不支援,因為怕損失自己的實力。為了達到參戰的目的,段祺瑞藉口召開國事會議為由,召集各省督軍進京開會,解釋其立場,對德宣戰是“宣而不戰”乃是一種外交政策,並不需要各省的兵作戰,這樣,原來反對參戰的督軍們便表示支援段祺瑞的意見。於是借督軍團的力量,段祺瑞而向國會與黎元洪施加壓力。
馮國璋沒有去北京參加督軍團會議,一方面他不願去北京作政壇上的配角,另一方面,在對德政策上,他主張對德以絕交為限,關於對德宣戰保留態度。
黎段之爭引起的北京政局動盪,使清朝的餘孽張勳有機可乘;在各省的督軍脫離北京政府的情況下,手無實權的黎元洪呼救無門;可就在此時辮子軍統帥張勳表示願意調停,並在6月7日率領步、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