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3 / 4)

小說:煮酒論道 作者:漂亮格子

其深”,當真是仰之彌高,鑽之彌深。

翻開薄薄的《道德經》,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樣一段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這段話歷來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多數人認為,老子是說,人們不要只埋頭於他這本《道德經》,道是非常玄妙的,那些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可以用語言說出來的並非是真正的“道”。同樣,禪宗裡也這樣說過,《楞嚴經》中雲: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明月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

意思為就像有人用手指示月亮給別人看,那個要看月亮的人,就能從指頭所指的方向去看到月亮。如果只看到指頭就當做是月亮,這個要看月亮的人,又怎麼能夠見到真的月亮呢?同時手指指示的功能也失去作用。所以後來的佛典有的就命名為《指月錄》,提醒人們典籍中的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並非真正的明月。

莊子在《知北遊》這篇中說過這樣一段話:於是泰清問乎無窮,曰:“子知道乎?”無窮曰:“吾不知。”又問乎無為,無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數乎?”曰:“有。”曰:“其數若何?”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泰清以之言也問乎無始,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矣,知之外矣。”於是泰清卬而嘆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

無始曰:“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雖問道者,亦未聞道。道無問,問無應。無問問之,是問窮也;無應應之,是無內也。以無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太初。是以不過乎崑崙,不遊乎太虛。”意思是,一個叫泰清的人問一個叫無窮的說:“你懂得道嗎?”無窮說:“我不懂。”又問叫無為的人,無為這個人說:“我知道。”泰清又追問他道有什麼特點,無為滿嘴跑火車,大談道可以讓人富貴,也可以讓人低賤,也可以聚,也可以散,說得天花亂墜。後來泰清又問無始,說:“無窮說他不知道‘道’是什麼,無為卻大講特講,到底怎麼樣呢?”無始說:“聲稱不知的人卻是對‘道’理解深刻的人,自稱知‘道’的其實卻淺薄無比,說不知道的‘道’已深入其內,而誇誇其談的只知道‘道’的皮毛罷了。於是泰清仰天長嘆:“不知乃是知,知其實是不知,誰能明白不知的知呢?”無始接著說:“道不可以聽,聽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看,看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說,說出來的就不是道。知道支配有形的東西是無形的嗎?道不應該有名稱的。有人問道就回答的,是不懂道的人,問道的人其實也沒有聽到道,道是無法問的,問了也無法回答。無法而要問,就是空問,無法回答而回答,就是空答。以空答對空問,若是這樣,在外便不能觀察整個宇宙,對內則不知萬物的根本,因而不能跨越崑崙,不能遨遊太虛。”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十六、玄之又玄的至理--眾妙之門(3)

莊子這段話,可能正是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兩句話最透徹地解析吧。由此看來道家的思想是那樣的玄妙難解,甚至是語言所難以表達的。有人說“道”應該是一種領悟,一種體驗,打個比方說,就好像騎腳踏車或者游泳什麼的一樣,會騎車的人和會游泳的人反覆給你講,你也認真聽了,把他的話記個滾瓜爛熟,那你就真的會騎腳踏車或者游泳了嗎?又比如你自己沒有談過戀愛時,就難以理解沉醉甜蜜愛河中的滋味,就算你的好朋友,反覆地對你講,你也不會感同身受。所以,認識道的玄妙,要靠學,要靠悟,更要靠證。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可以說是“玄乎其玄,眾妙之門”。筆者也難窺其十之一二,說來也就是在門檻邊轉悠。蘇東坡有篇小故事,寫一個盲人,別人和他講太陽的形象,一開始用銅盤做比喻形容太陽的形狀,這個盲人聽見敲鐘敲鑼的聲響就以為是太陽,後來人們又用蠟燭作比喻形容,結果這個盲人又把長條形的東西都當做太陽了。道家思想玄妙之極,是難以輕易就能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