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3 / 4)

小說:煮酒論道 作者:漂亮格子

遙而遊、齊物而觀的種種思想以後,就不難理解,道家人物和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人們筆下的世界總是那樣的瑰麗浪漫、曠達無極。是啊,了達生死、敝屣富貴,“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有了這樣的襟懷,還有什麼想不開放不下的?還會像小雞一樣只低著頭看地上的蟲蟻嗎?

筆者當年初讀莊子,就被開卷第一篇《逍遙遊》中鯤鵬的博大氣勢所震撼,請允許我給大家讀一下這一段文字: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這是何等廣闊無垠的胸懷!雖然我們也知道,世界上根本沒有長几千里的大魚,也沒有張開翅膀就遮天蓋日的大鵬鳥,但是,這隻象徵著自由、灑脫、浪漫、曠達之精神的大鳥,卻永遠在人們的心中翱翔。莊子的大鵬所象徵的浪漫精神感染了一代代的人們,詩仙李白幼年時就在青城山和道士們一起讀經悟道,所以李白受道家思想影響極深,這隻大鵬也就一直在詩仙的心裡飛動,他在詩中寫過:“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上李邕》直到李白臨終時,他心中想著的還是莊子筆下的這隻大鵬,於是他在《臨終歌》裡寫道: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在詩中,李白早已和這隻鵬鳥合為一體,“遊扶桑兮掛左袂”,這裡已不再是鵬鳥,不知不覺中,已經化為穿袍的李白(袍才有袂,如果是大鵬,只能掛左翅),正所謂“李白夢為大鵬,浩浩然鵬鳥也”。

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李白早年時就寫過一篇《大鵬賦》,我們來看一下少年李白筆下的大鵬之風采:……簸鴻蒙,扇雷霆,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怒無所搏,雄無所爭,固可想像其勢,彷彿其形。若乃足縈虹霓,目耀日月,連軒沓拖,揮霍翕忽。噴氣則六合生雲,灑行則千里飛雪……李白去世後,李白的族叔李陽冰編輯《李太白全集》時,特地將這篇《大鵬賦》放在開卷第一篇,我想,這正是合乎了李白的心願。

幾百年後,這隻大鵬又飛入了光照千古的大才女——李清照的心中,少女時代的她就隨著雙翼遮天的大鵬一起飛進了浪漫瑰麗的神秘時空:漁家傲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正是有了這樣的氣度,才有了後來在《詞論》中睥睨天下文豪,將柳、晏、蘇、黃之輩都不放在眼中的李清照,才有了那樣異常達觀的李清照——她一生收集的金石文物在戰亂中散落殆盡後,卻坦然地說:“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李清照確實是一個“蓋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的奇女子。

筆者覺得可以和《逍遙遊》相媲美的另一篇美文應該是《秋水》這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涯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讀一下莊子的《秋水》篇,我們不由得和河伯一樣感嘆,感嘆我們的見識曾經是多麼的渺小無知,感嘆這世界又是多麼的廣袤和無邊無際。“夏蟲不可言冰、井蛙不可語海”,有多少我們沒有認識到的世界啊!而俗人為之爭鬥不休的世俗之事就此來看又是多麼的可笑,正像莊子在《則陽》這一篇中說過的故事一樣: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有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正所謂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莊子的寓言一下子點醒了不少世人。白居易因此寫詩感嘆道:“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十五、吞食天地的氣魄--曠達無極(2)

莊子筆下的世界是博大的,甚至有些離奇,他的筆下有“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大椿,有“其高臨山,十仞而有枝”的大樹,有“揚而奮鬐,白波如山,海水震盪,聲侔鬼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