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迷藏(找字卡認字),表演節目(背唐詩、兒歌、唱英語歌);一起打算術牌(加減法),“買賣”東西(計數和加減法),矇眼摸物(認識幾何形狀),觸物聽音(認識物質材料);一起“坐火車”(認識地圖),“過家家”(訓練想象力),蓋物複述(訓練記憶力);一起做各種試驗等。這些遊戲大大激發了孩子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發展了智力,增長了知識。慢慢地孩子又願意複習過去學過的字,接受英語、唐詩的學習及各種能力的訓練了。教育劉媚,她的媽媽得出“教育應寓於遊戲之中”的答案。
()
是的,克服學習的“三歲波折”,就是要“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
親人行為和表情的教育
馮德全
親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對各種事物的態度、表情(適當配合言語),是給孩子最重要的資訊。對孩子來說,沒有比父母的行為、興趣、好惡、表情更強的資訊刺激了。孩子像“攝影機”“竊聽器”一樣默默地吸收著親人的資訊加以適應,像學會母語的口形、含義、語音、語調一樣學得逼真無誤。
所以,你希望孩子無論有什麼樣的行為,不用多說,只要自己高高興興、認認真真,甚至神采飛揚地去做就是了,孩子便能潛移默化地像你一樣成長起來。例如你活潑大方、熱情待人,喜歡唱歌跳舞,從不靦腆羞澀,孩子自然也會開朗、活潑、友愛,在大庭廣眾之中也不怯場。不過千萬要注意,孩子在自然模仿的整個過程中絲毫不能受到壓抑和羞辱的傷害,壓抑孩子或把他當玩具、笑料最容易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