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明就是廣大,雖然西北大旱,但南方卻大熟。明初由於政府採取了招撫流亡、放還奴隸、勸課農桑等有利於經濟恢復的政策,全國人口迅速上升。將南方的糧食生產提高了一個大的臺階。因此有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
當時湖南糧食外運數量相當大,如宣德四年,“復支運法,乃令江西、湖廣、浙江民運糧二百二十萬石於淮安倉”。成化八年,定全國運京師糧共七百萬石,其中湖廣、江西等地“南糧”五百多萬石,佔絕大部分。到明代後期長江下游的糧食多依靠湖廣等地供應,如安徽的徽州糧食“大半取於江西、湖廣稻以足食用也”。
糧食產量的增加,為糧食的商品化提供了前提條件。糧食生產的增加也就帶動了一大批依靠糧食販運起家的巨大的糧商,而現在,這些糧食大鱷幾乎每個人的手裡拿著一份嶄新的大明新聞,看著上面那明顯的呂漢強在平陸收購高價收購糧食的訊息,在激動著,籌劃著。
吸引這些糧商的不單單是呂漢強開出的糙米一兩二錢銀子的天價,更有那詳細介紹的出產——碳精。
南方的商人都是精明的,天價的糧食是一方面,有頭腦的人立刻就被那個從來沒出現過的煤精的物件所吸引了,如果真的如報紙上介紹的那樣,那這東西再適合南方不過了,抓住了這個商機,將是一個長久的源源不斷的巨大利潤的。
李之秋,湖州望族嫡系,大地主,更是大糧商,四十歲就辭官不做,操持起整個家族的糧食生意,現在家族的全部生意都在他的管控之下。
不過現在李之秋的糧商生意很不好做,究其原因還是晉商八大家給帶來的壓力。
晉商曆史悠久,在朱元璋的政策下做的風生水起,但萬曆後期,努爾哈赤背叛明朝在遼東建立後金政權後,晉商們的外貿生意受到了嚴重打擊。因為面對後金的攻擊,明朝軍隊屢戰屢敗,於是就使用經濟戰,對後金進行經濟封鎖。
當時的情況是,後金軍隊攻破了明朝的城鎮,搶掠了大量的金銀,但這些不能吃喝的金銀非但不能增強後金政權的實力,反而因為金銀太多,引發了通貨膨脹,導致實力被削弱。
發展遇到問題的晉商們看到了發財的機會。晉商們手裡有後金急需的各種物資,而後金手裡有大量商人們眼紅的金銀。於是,雙方一拍即合,晉商們開始冒著生命風險,違反明朝政府的禁令,向後金走私糧食、火藥、金屬、鹽等物資。後金全部的火藥、八成的糧食和超過六成的金屬全部由晉商提供。
隨著後金的日益強大,對蒙古對朝鮮,對大明展開了連年征戰,所需糧食就更多,因此在江南,八大家的商人都要收購大量的糧食,然後運到山東出海。李之秋作為有骨氣的國人,堅決不買一粒糧食給晉商,卻也受到晉商豢養的江南糧商的集體打壓,結果就是,自己的糧行根本就賣不出一石糧食,無數自己家族產出的糧食積壓在倉庫裡,就連周邊的百姓的糧食也出現了積壓。
而族中一些宿老開始懷疑李之秋的能力,紛紛要求宗族撤換他的糧商職務,另選能夠變通的人來取代,李之秋苦苦規勸掙扎,因為他知道,一旦商行脫離自己的掌控,讓那些有奶就是孃的人繼任,就會毫不猶豫的將糧食賣給晉商,成為放大明鮮血的幫兇。
今日族中宿老開會探討的便是這個問題,那些宿老在宗族大會上,一致指責李之秋的頑固無能,紛紛要求撤換他商行掌櫃的職務,尤其還有宗族裡有野心的兄弟在其間推波助瀾,更讓他的位子岌岌可危,好在族長念在他多年辛苦,力排眾議暫時安撫住了宿老,但也是暫時,同時他嚴令李之秋,必須在秋糧收穫之前,將庫存裡堆積如山的陳糧售賣出去,不然自己也是無能為力。
十萬石夏糧啊,那是說賣就賣的出的?那得需要怎麼一個大戶才能吃進?
正在焦頭爛額間,門口小斯進來稟報,說是族裡三老爺拜見。
李之秋就不由得將眉毛皺的更深,這個族裡三老爺,是自己上五房裡的長輩,窺視自己的位置很久了,這次宗族大會就是他在暗地裡攛掇出來的,在人前背後,很有一番手段人脈。
但長輩登門,你就不能不延請,否則一個沒有長幼尊卑的罪過就扣在你的腦袋上,這樣的大帽子,自己的小腦袋是無路如何也頂不起的。
吩咐了一聲有請,然後看小斯出去,又正了正方巾,提起袍角親自出迎。
剛剛走到臺階上,就看見三叔趾高氣揚的從影壁後轉過來,帶著一臉的假笑衝著李之秋點頭致意。
李之秋連忙疾步下了臺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