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八師,但不過半來月,八師又是齊裝滿員。據記載八師兵力又近萬,絕對是當時山野“第一師”,可以說舉足輕重。“老家”帶八師帶來了“十全大補”,但還非常急切地盼著八師還鄉,這是為什麼呢?
第十一章 漁溝濁浪(二)
山野南征苦戰之時,魯南和膠濟路沿線也是戰事頻頻。據第三野戰軍戰史記載:“8月2日,國民黨軍以整編第二十八師、第五十九師、第七十七師等3個整編師的兵力,再次向臺兒莊地區推進。”當時,魯南主力有山野一縱,再加上兩個警備旅。我推想應是是濱海警備旅和警備八旅,十七團補充給八師後,警備九旅只剩十八團,“旅”也就名不符實了,十八團併入警備八旅也合乎邏輯。總之,勉強說有5個師的兵力,面對國民黨的攻勢,且戰且退。戰史記述,“至9月初,國民黨軍佔領了多義溝、臺兒莊、車輻山一線。”直逼華東局首府臨沂。
山東“孃家”的呼聲,甚至驚動了大本營,連毛澤東主席也出來說話,電告陳毅:“請考慮調第八師回魯南,暫時受葉飛指揮……“這實在離陳老總的初衷相差太遠,他本來是想讓一縱南下,集中兵力打一個勝仗。山野南下之初,一縱就被列入二梯隊南下,當時魯中軍區提出“借兵”,要讓一縱北上膠濟線配合作戰,但“用完”之後。一縱卻被山東軍區留在了魯南。雖然陳毅幾次想要一縱南下,但終因有種種原因,未能如願。還一種說法,一縱已開始南下了,但到臨沂後,被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張雲逸“扣下”了,我覺得“扣下”說得過重了吧,軍隊總還有個上下級,但至少山東方面吃緊也是真的。
當然,在這個當口陳毅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放八師的。山野沒有拿下泗城,而蔣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又北上淮北,睢寧、宿遷又相繼被佔,鋒矛直逼沐陽,這讓陳毅緊張起來。沭陽其名不揚,卻是蘇魯咽喉,失去沭陽,不僅山東根據地和華中根據地被攔腰切斷,而山野也有被“兜住”的危險。山野首長反覆研究,感到這是國民黨軍隊的進攻方向,既然如此,陳毅也很想在這裡“會一會”來者。能依託山東後方,這是一個理想的戰場,若殲敵一部,局勢定能改觀。陳毅想法很好,但卻是一步險棋,粟裕等人已看得清清楚楚。此時華中主力遠在海安,山野重心若在沐陽,華中局首府淮陰就空虛了,若有變故,只怕兩頭回援不及。
雖然來敵氣勢洶洶,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想和山野過招是假,薛嶽想要的是淮陰。形勢的發展果然如此,據第三野戰軍戰史記述:“9月10日,國民黨軍整編第二十八師、第七十四師進至洋河鎮、倉集一線,會同第七軍夾運河東進,對泗陽、來安等地猛攻,淮陰告急。”陳毅見來者不善,亦對兵力作了調整。急調五旅、十三旅北上,加上九縱,由潭震林統一指揮把守淮陰。山野主力則南移淮陰、泗陽地區,依陳毅的初衷,很想會同粟裕部,在這裡展開一場會戰。但沒想到的是,七軍很快攻破張震9縱把守的淮陰大門泗陽,淮陰大門敝開,接著最壞的局面發生了,跟在七軍後面的整編七十四師突然發力,越過七軍,直撲淮陰,淮陰岌岌可危。
山野判明蔣軍進攻企圖後,參謀長宋時輪火速趕到二縱,立即下令二縱和八師,乘七軍過運河後立足未穩,從來安、漁溝對七軍攔腰出擊。這一次出擊,在第三野戰軍戰史中是這樣記述的:“山東野戰軍主力由沐陽急速南返,在運河以北、漁溝、來安一線數度組織反擊,但因敵反覆採用收縮集結戰法穩步推進,未能達到殲敵目的。” 。 想看書來
第十二章 漁溝濁浪(三)
再看淮陰,儘管兵臨城下,淮陰也不是紙糊的,華中五旅原是山野二縱五旅,是新四軍的甲等旅之一;而十三旅就是原中原軍區突圍的中原軍區一旅,即很有名聲的“皮旅”。但此時陳毅還是過於樂觀,顧此失彼。在淮陰連呼告急下,近在咫尺的山野主力竟沒能發去救兵,說來這事壞在桂系七軍手裡。整編七十四師奪佔我淮陰自然是為“*”立下頭功,但光憑一支七十四師還是“勢單力薄”,這些薛嶽也是明白的。所以在七十四師突進同時,亦需要一支“強有力”的部隊“助攻”,這副擔子就交給了七軍。此役七軍果然不負“重託”,明修棧道,拖住了山野主力,但七軍只是佯攻,虛晃一槍罷了。主攻的七十四師,暗渡陳倉,整編七十四師被列為蔣軍五大主力之首,這是七十四師首次和我華中部隊交手,其兇悍也是為我始料未及。攻陷我淮陰後,又下我漣水,與守城的華中六縱結下深仇,有一個版本說的是張靈甫乃被俘後為六縱一個排長所斃,緣由蓋因此起吧。
對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