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野戰軍戰史上是有記錄的,“這次戰鬥中,第八師第二十三團一營在攻殲柏山守敵時,第二連機槍班長陳金合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捨身炸碉堡,使攻擊部隊全殲敵兩個連……”
不過,戰史的“這次”如果上下文連起看,指得是界河戰鬥。非常奇怪,嚴謹的史學也有這樣疏漏。如果你不信,可以翻開第三野戰軍戰史第17頁第二段,誰要是有興趣可讀一遍,看我說得對還是不對。
八師在界河之戰後,就沿津浦線南下,八師南下是因為國軍在北上。國民黨十九集團軍陳大慶部已佔臨城,臨城的西北面有一座山叫柏山,位於臨城和夏鎮之間,是微山湖以東的一個重要制高點,要想扼制國民黨北上的步伐,首先就要拔掉這顆釘子。
柏山有陳大慶部的一個營駐守。戰鬥是在深夜打響的,由八師二十三團一營一連和三連擔任主攻。差不多三更時分,只剩一座炮樓沒有解決。炮樓是當時的俗稱,軍事術語就是碉堡。據參戰部隊首長回憶,這個時候讓二連線替一連攻擊。我推測二連可能是預備隊,是作生力軍使用的,這時對指揮員來說,是三下五除二,結束戰鬥的時候了。
戰爭中作為堡壘使用的碉堡有各種各樣,當然在電影上最常見的是那種用磚塊和石頭壘起的崗樓式的炮樓。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