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航母到底怎麼造才好!
航母是什麼?航空母艦就是一個可以搭載飛機作為主要作戰武器的戰艦,說白了就是一個海上的活動機場。首先它是一艘船,其次他要為上面的飛機提供全套的服務並且有能力將這些飛機發出去,就這麼簡單。但是如果想要建造一艘各國心目中堪稱完美的航空母艦的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航空母艦的飛機就是戰列艦的主炮!作為一種偏向攻擊的艦種,美國人認為首先要保證的就是航空母艦的攻擊力!也就是說一艘航母在規定的時間裡到底能發出多少架飛機!這其中涉及到了航空母艦的整備工作以及可以布放的飛機數量!尤其是後者,美國人更加關注。。原因很簡單,飛機整備工作可以在戰前完成,慢點就慢點了,忍了。但是一旦開戰,能否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裡發出儘可能多的飛機就成了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此外,美國人強調攻擊力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因為他們認為航空母艦之間的攻擊想要完全防住是不可能的,如果假定雙方的偵察機同時發現了對方,那麼不出意外的話,當一方攻擊機群抵達對方艦隊上空的時候,對抗的機群也將對你展開攻擊了。而且這種攻擊是很難防禦和預警的!按照現在的警戒範圍,艦隊最多發現幾十公里外來襲的敵機。而對方來臨的時候航空母艦是躲不開的,因為飛機速度太快了。而且按照目前的趨勢,飛機的速度會更快!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在對方打爛我們的屁股之前,把他們的屁股打爛!而且航母要分開佈置。不能被對手一波全端掉!”根據美國人的推演和設想。最後馬吉芬給未來美國航母定下了這樣一個基調。那就是攻擊第一!第一波攻擊將盡可能的全力以赴。以及航母分散佈置的原則,後者套用華夏的一句古話,那即使雞蛋不能都放在一個籃子裡!
根據這個原則,美國的航母必須擁有一個足夠大的甲板同時能夠攜帶足夠多的飛機!甲板大的好處顯而易見,可以安排更多的飛機起飛,同時也可以讓飛機在甲板上進行整備。至於說如何攜帶更多的飛機,美國人也是絞盡腦汁。美國人想法比較直接,那即是把所有能放飛機的地方都利用起來。機庫自然是必須放飛機的,而飛行甲板平時也可以繫留一部分飛機,這些飛機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緊急起飛,不過光這些還不夠,美國人覺得自己需要再多想想辦法。。…。
人們都知道這樣一件事情,那就是取一個有蓋的箱子,箱子中可以容納的沙子重量永遠比可以容納的石子重量要多。原因很簡單,石塊之間總是有空隙的,在密度一樣的情況下。石子裝的肯定少,而沙子則可以充滿整個箱子的所有空間。這個道理美國人懂,所以美國人想了想。必要的時候可以在航母上儲存一些拆成幾大部件狀態的飛機作為預備機。
到目前為止,美國人的想法很不錯,但是到了實際設計的時候卻出現了問題,那就是機庫怎麼設定的問題,是弄開放式機庫呢,還是弄封閉是機庫?是弄一層呢,還是弄兩層?對於前一個問題,美國人經過論證和實驗後決定弄開放式機庫,他們有如下的原因。首先,開放式機庫結構簡單。說白了就是弄一堆架子然後在上面放上甲板,在側面裝上隔壁。這些結構不算進船體結構的。其次。開放式機庫可以在機庫中暖機,開啟隔壁就可以有足夠的進氣量來供應飛機暖機的需求,節省了甲板面積。第三,那就是即使被炸了,想要修復也比較容易,而且爆炸的部分能量會透過側面的缺口釋放到空氣中,減少了對船體的破壞程度,既然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
而在設立幾層機庫的問題上,美國人同樣也犯難了,雙層機庫肯定有比單層機庫更大的停機面積,可以容納更多的飛機這個沒問題。但是機庫的高度卻有可能會降低,而且重心可能會太高影響穩性。於是乎,美國人糾結了,是擁有一個單層面積更大,高度更高的機庫好呢,還是弄一個雙層機庫,但是高度可能較小的雙層機庫號呢?
糾結了半天之後,美國人發現如果考慮到機庫上面的空間的話,似乎單層機庫也有獲得更大載機量的辦法,首先需要提到的一點是,機庫上部並不完全是甲板,因為航母還要佈置高炮的,而高炮自然不能放在水線附近,肯定是在上部,於是乎,在機庫上部好甲板直接還需要佈置一層高炮甲板。也就是說,機庫頂部和飛行甲板直接是有空間的!而這一層不是全部都佔到滿滿的。發現了這一點的美國人認為他們可以把備用飛機拆成幾個大零件然後掛在機庫頂部。。這就是所謂的掛票!最終,美國人在機庫方面的選擇還是走到了歷史上的老路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