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在知己知彼後,才發現這大清與日本差的不僅僅是軍力,國力體制才是最大的問題,倭人區區4000萬即可整出20萬陸軍,20萬征夫參與戰爭,而我大清,人口是日本的數倍,而稅賦僅僅與日本持平,軍力則區區10萬可戰之軍。還是我北洋節衣縮食和南洋同胞支援從牙縫中擠出來的!運輸彈藥的人力物力居然還要我北洋自籌。如此之勢,我北洋豈敢與倭人決戰境外?我北洋大軍後面只有您李中堂和南洋同胞,而日本大軍後面則是日本全國和4000萬國民啊。”聶士成悲憤的說道。徐傑的到來給北洋高層開啟了一個瞭解世界的視窗,而聶士成等人除了翻閱外國軍力之餘,還在制度體制教育上進行了研讀,不看不知道,著看了後才明白,大清積弱絕對不是幾個工廠幾支新軍幾艘軍艦就可以改變的,雙方差的太多了。民智未開,制度落後,工業基礎薄弱,在國力層次上,大清與日本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
“既然在朝鮮不行,在鴨綠江也不行,那在哪?旅順嗎?亦或者在山海關或者天津?”李鴻章語氣中充滿了嘲諷。
“這出兵朝鮮是可以的,防守鴨綠江防線也是可以的,但是堅守的時間不會太長,我北沒有那麼強大的後勤可以從直隸把軍需品運輸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