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的為劉備搭橋?就算是劉表邀請了,劉備就敢來嗎?要知道,劉表完全可以把他當作一個潛在的威脅,為自己的孩子安穩的繼位剷除一個隱患啊。
更何況,在那種情況下,劉琦都被阻擋回來探視,擺明了蔡瑁要全力輔佐自己的外甥劉琮上位。
所以,在這個模糊叵測的襄陽託孤之後,不管是劉備還是劉琦只好望城興嘆了,
劉琮成為劉表的繼承者,可以說是最大可能的預測應驗了,這不是冷門,而劉表的嚥氣也讓前途莫測的荊州前景迅速明朗化——曹操明白,蔡瑁還有蒯氏一族是典型的溫順派地方保護主義者,只要不發生戰爭,只要不威脅到自己家族的利益,那麼他們就會接受任何形式的和平演變,曹*們甚至有理由相信曹操和蔡瑁之間已經達成了某種默契,就是荊州的事情由荊州人自己解決。
現在,最大的障礙之一劉表在一個恰當的時機去世了,親曹派登基,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就很簡單了,發動大軍南下,既是為了收編荊州軍團,也是為了給蔡瑁們造勢,協助他們辦掉荊州最後的兩塊雞眼——劉備和劉琦。
有一點要指出的是,三國演義又開始造謠了,什麼盡起大軍八十三萬,我靠,打仗不是下棋,不是寫小說,那是要吃飯的啊,而且兵貴神速,畢竟劉備是炮灰角色,聲勢那麼大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嗎?
所以,事實就是,劉備雖然吞併樊城,不過襄陽的政局還是令他有點分心,再加上曹操用兵狡詐,所以,直到曹軍進至宛城的時候才被察覺,這個時候在做抵抗都來不及了,沒有辦法,只有跑路了——而就在這個時候,劉備也明白了,遠在襄陽只不過是表面上的平靜,荊州易幟的大趨勢已然無法扭轉,曹軍的行動就是最好的證明。 電子書 分享網站
18—07:落敗,荊州易幟(3)
事態發展到這個嚴峻的地步,不代表已經是死路一條,首先,劉備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逃跑路線,目的地就是江陵,再加上羽翼有所豐滿的劉琦,不見得就一定會落入曹操的魔爪。
其次,就是諸葛亮的建議了,部隊路過襄陽的時候,奮力一擊,拿下劉琮,透過軍事政變獲得荊州的統治權,再組織軍隊和曹操對抗。
這個議案立刻遭到了劉備的反對,理由是,劉表待自己不錯,這樣懲罰他的兒子實在是過意不去,總之一句話,我是仁義之師,不能幹這種敗壞自己名聲的事情。
劉備是不是真的這麼偉大,這麼無私,不得而知,至少,諸葛亮的這個計劃就很值得斟酌,只要劉備不是傻子,就不會冒然的答應這個計劃——這比後來魏延出擊子午谷的險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甚至更加不具備可操作性。
第一,就是諸葛亮低估了蔡瑁等人的軍事才華和起碼的警惕性,你劉備大部隊徐徐路過襄陽城防區,人家就不會嚴陣以待?就會城門大開的讓你有機可乘?小說中的蔡瑁治軍很有一手,尤其是水軍方面,才華卓越,而到了正史裡面更加不是酒囊飯袋,何況,按照軍事實力對比,守方的劉琮軍更有優勢,饒是諸葛亮神通廣大(何況不是),也未必佔得了先機,在這裡耗費時間,萬一被曹操趕上那就得不償失了;
第二,就算拿下了,又能怎麼樣呢?曹操的大軍在後面緊追不捨,你劉備能在第一時間收整軍心,再做好第一階段的軍事防禦?要知道,這裡不是蕞爾新野,軍隊可是有著蔡家軍的烙印的,戰鬥力打折了的荊州軍隊能夠抵擋精銳的曹軍鐵騎?
所以,劉備很明智的選擇了繞城而走,直奔目的地江陵——當然了,臨走的時候不忘記收買人心,“駐馬呼琮”,希望可以“喚醒他的良知”,結果,可憐的孩子劉琮為其氣勢所懼,連站起來都費勁,弄得很沒有面子,結果就是人心盡失,除了蔡瑁和蒯良這樣的鐵桿擁護者,不少中立分子,同情劉備者紛紛選擇了倒戈,“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這一戰,可以說劉備敗得很鬱悶,很慘,但是,也是收復人心一戰,再次證明了不管今人是如何看待他的仁義道德觀的,至少在那個年代,被劉備俘獲芳心的還是有很多人,相信這也是曹操最為忌憚和重視的地方吧。
不過,後遺症也隨之而產生了,這一路下來,大大小小的群眾居然是達到了十餘萬之眾——也就是傳說中的攜民渡江場面。
不要以為這裡面全都是老百姓,事實上,很多都是有點名望的地方大族,否則的話後來的荊州集團也是無從談起啊,人多的同時,還有“輜重千餘兩”(如果全是老百姓的話,家底也不會這麼厚實的)。自然就是行進速度極其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