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活的孟達又想改變一下生活環境了。
而且,從這一系列的心態轉化中可以看出,孟達同學還犯了一個兵家大忌,一個叛逃者字典中的兵家大忌,那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
當曾經的好友(現在也許也是,不過利用的成分明顯更多一些)李嚴不止一次的和他通訊,當然,內容此時還不是勾引孟達叛逃,因為那樣的話容易打草驚蛇,只是吹捧他一下,以及說諸葛亮們很“想念”他,然後,諸葛亮也很配合的給孟達去了一封信,裡面很“動人”說什麼李嚴是我的好幫手,如果有孟達這樣牛逼的人也過來輔佐我那是多麼好的事情啊之類的——沒有明說一定要讓孟達回來並且給他什麼好處,但是,也等於什麼都說了:蜀漢人民歡迎你啊!
孟達心動了。
李嚴和諸葛亮很瞭解他,尤其是在前兩次孟達叛變事件中都可以看出來,他是一個追逐最大化利益的人,現在,他在魏國的發展遭遇了瓶頸,估計又到了一個轉型敏感期,未必不會爭取得到啊。
那麼對於孟達來說返回蜀漢帝國有什麼好處嗎?
好處大大的啊,相比於巔峰時代的蜀漢來說,現在雖然恢復了一定的元氣,可是,有一個是很難彌補的,那就是精英人才在兩次慘敗中流失嚴重,很難補充上來,以前擋在他面前的“五虎將”基本上不在了,如果此時以上庸軍區再度歸附的話,那麼自己的名次比當年至少可以提前5到6個名次,如果配合一下蜀漢即將舉行的北伐,到時候豈不是身價倍漲?
一想到這裡,孟達不覺十分興奮,於是,開始主動向諸葛亮和李嚴表露自己的心跡,歸心似箭的心跡。
正中二人的下懷,長期以來的感情投資沒有白費啊,不管這個傢伙回來以後是不是真要履行諾言,反正,先把他忽悠過來再說吧——不是諸葛亮和李嚴比較齷齪,齷齪的是孟達自己,如果是黃權反水的話蜀漢人民才會真正的舉雙手歡迎,這才是所謂的海外遊子落葉歸根啊,孟達呢?誰敢保證日後還會不會玩今天這一套呢?而且,這樣一號人物,還敢給予他重要權力嗎?如果不給的話,會不會再度引爆他的不滿情緒?讓他做出什麼不利於帝國的事情?
所以,不論怎麼看,孟達老兄回到蜀國之後都不會有他理想中的待遇:厚待,不放心,於是冷處理→不滿,反叛。
如此,孟達的命運就陷入了一種齷齪性悲劇輪迴當中,而對於這種人,無論最後是怎麼樣一個結局,都不會有什麼人同情他的——咎由自取。
不過,那還是以後的事情,諸葛亮和李嚴利用也好,真心相待也罷,首先孟達要做的就是起事成功。
只不過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擺脫一個人,那就是像一個牛皮糖一樣粘在自己身上,從蜀國跑到魏國的申儀。 電子書 分享網站
39—15:北伐,寓意何在(6)
申儀和孟達不對付很好理解,因為他們的性格和追求的目標實在是太相似了,不撞車那才奇怪。
而且,孟達屬於那種和誰處的時間長了都會產生矛盾的人,再加上影響著申儀的仕途發展,所以,暫時處於劣勢的申儀一直想把這個礙眼的傢伙給解決掉。
於是,在這段時間裡,申儀一直在暗中監視著孟達,就想找機會咬他一口——孟達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
所以,李嚴和諸葛亮的小動作不可能被申儀給覺察到,那麼,申儀給中央的報告也就不是誹謗性質的小報告了。
而這,也是迫使孟達提前造反的一個關鍵因素,叛亂這種事,就算自己沒有做,上面也會當成事來查的,到時候可就麻煩了,所以,孟達的自行決定把“起義”計劃提前倒也不錯,他以為,到時候諸葛亮是不會不管自己的,就算是從利用的角度出發,自己這個棋子也不能輕易放棄吧?
所以,“孤注一擲”不是孟達失誤的地方,他的失誤在於低估了曹魏軍界一些傢伙的智商。
尤其是那個叫做司馬懿的人。
司馬懿很喜歡黃權,甚至在與諸葛亮的書信往來中不止一次說過自己對這位被迫的“叛逃者”的欽佩之情,但是,對於孟達這位來得更早還是主動交出了上庸軍區的傢伙卻抱著十分的懷疑和戒備的態度——這種懷疑和戒備敵視心理源自於他對孟達的鄙視。
曹丕死後,孟達的最大的保護網已經消失了。
所以,當申儀報告孟達的反常動態的時候,司馬懿已經有所準備了,寧可錯殺三千也不可放過一個,何況,這是一個自己很討厭的傢伙,趁機剷除他也是不錯的構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