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司馬懿鎮守宛城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權力雖然不小,但是,依照孟達的計算,要想迅速帶領大軍前來征伐突然起事的自己,還是需要一些時間的,少則20天,多則1個月,到時候,已經把主力駐紮在漢中的諸葛亮要向前來支援自己的話想必也差不多了,即便是晚了一些的話按照自己的實力堅守一段時間也是沒有問題的吧?這樣的話也算是立功了啊。
孟達對自己很有信心,所以,還是在建興5年12月舉起了反旗,按照曹魏紀年的話,這一年是魏明帝太和元年。
但是,孟達的失誤在於,少則20天多則1個月的計算方法是把司馬懿向政府請示完畢之後再率領大軍征伐,而且,之前根本就不會猜測到自己會在這個時候造反,所以,還要手忙腳亂的糾集軍隊,到時候自己早就佈置的差不多了,簡直是穩坐釣魚臺啊。
沒見過像孟達這樣計算如此至關重要的大事的,人家一般都是把最壞的可能計算在內,然後做著充足的打算,但是孟達老人家呢?估計是屢次叛變都是一帆風順,所以很是託大,什麼都是按照最完美的設想,最有利於自己的設想來佈置這次決定命運的一戰。
結果,司馬懿根本就沒有請示曹睿,而是直接進軍上庸了,——孟達就算低估了司馬懿,但是,他既然知道自己不被新皇帝信任,那麼就應該做好相關方面的準備嗎?
並且,司馬懿也不是手忙腳亂的臨時佈置,人家早就準備好了,早在申儀報告之前就有了第一手的準備,一旦拿到人證物證馬上出動,結果,孟達所設計的20天週期被司馬懿縮小到了——8天。
造反8天之後,孟達的新城郡第一道防線——房陵被司馬懿團團圍困了。
雖然吃驚,但是,孟達還要硬著頭皮頂下去,提前了12天,意味著他還要多堅守12天,希望諸葛亮的速度也可以像司馬懿哪麼快啊。
但是,援兵終究沒有到達,他們被司馬懿部攔阻於西城的安橋、木蘭塞等地,而帶領這支軍隊的就是立功心切,要把孟達至於死地的申儀。
孟達的兩個條件卻都被擊破了,剩下的就是死守了,不是為了揚名立萬,而是自保。
由於這裡三面環水,所以,堅守也不失為一個好地方——他在城外築了幾道木柵,木柵以外三面有水,一面是山,想必你打起來也是很費勁的吧?
孟達這個佈置倒還可以,也算是充分利用了地形因素,用足了16天的時間,司馬懿才把這些溝溝坎坎給清楚掉,逼近了主城之下。
這個時侯還是可以打的,但是,孟達的潰敗充滿了諷刺元素,一向喜歡在背叛*利的他現在終於嚐到了被人揹叛的滋味:他的外甥鄧賢和部將李輔不想和主帥一起走上不歸路,在他們看來,援軍,口頭許諾而對援軍是不會到來了,現在,又被掃除了諸多障礙,直逼城下,滅亡之日不遠了,還不如主動投誠,來個坦白從寬啊(也是被逼出來的,看不多什麼希望了,要不然的話早就投降了,而且,鄧賢還是孟達的外甥,孟達要造反不可能不被他知道),於是,在司馬懿加緊攻城的時候,他們主動開城投降,出賣了孟達。
折騰了小1個月的孟達事件就此告一段落。
有人說諸葛亮不支援孟達的起事,所以,一直沒有真心相待,但是,人家確實是派出援兵了啊,只不過被佈置周密的司馬懿阻攔了而已,這種阻擊戰,往往是阻擊部隊的意志和抵抗強度起著決定作用,而不是攻擊部隊。
也有人說孟達太毛躁了,為什麼要著急起事呢?等到明年春天諸葛亮大兵出動的時候再遙相呼應不好嗎?
這未免有點事後諸葛了,漢中的軍隊已經集合完畢,提前1到2個月出動未必不行,而且,申儀已經密告了孟達的異動,司馬懿們已經做出了反應,孟達想繼續穩坐釣魚臺的前提是別人要給他這個機會啊,如果曹丕還活著的話也許會放縱他一下,但是,現在卻不能——廢話,如果曹丕還活著的話,孟達想必也不會鋌而走險叛變吧?
所以,關鍵的原因在於司馬懿的優異發揮。
孟達失敗真正影響的不是諸葛亮日後的北伐大計,因為這枚棋子固然不錯,只是,到時候究竟是積極作用還是負面作用還是很難說(孟達的人品和忠誠度確實是挺讓人操心,如果安置不妥的話說不定還會成為一個毒瘤)。
所以,他的失敗在於堅定了諸葛亮的北伐路線信念,更加認為魏延的策略是不可取的——長安就是新城,自己還是自己,司馬懿還是司馬懿,魏延則扮演著孟達的角色,這一次“沙盤推演”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