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只能延長權貴們苟且殘喘的時間!
洋務運動式的對外開放,只能使外國資本更加便捷地壓榨中國人民掠奪中國財富!
洋務運動式的對外開放,人民要不得!
2010…5…28
1 天馬山瑣憶
天馬山之行,時至今日,已有整整五年多了。但是,所見所聞依然歷歷在目:那青山,那綠水,那陡峭的壁崖,那絕壁逢生的石徑,那涓涓的溪流,那登頂遠望的怡然......永在我心中迴腸蕩氣,如歌如樂。
天馬山,位於莆仙平原之中,仙遊縣坂頭鎮內,屬該縣的著名風景區之一。據說,這個景點的特色是:險與絕——山高路險,於絕壁處建一寺廟,香火繚繞,赫然騰空,狀如飛馬。
我於九零年三月,慕名前往,一睹險峰佳境。
那時,我在仙遊縣龍華中學實習,聽了幾位仙遊籍的同學講述了天馬山的概括後,油然而生一股興致:此山非登不可,且與同隊的實習夥伴們一起提出登山口號——不登天馬非好漢。這樣,一股登山的熱情,洋溢在我們的心間。沒隔幾天,我們就自願結合了一隊,在一個多雲的星期天,向那心中的聖地出發了。
騎腳踏車,經過仙遊城關,抵至坂頭鎮,後轉向天馬山方向,到達天馬山腳下。路上,行走了幾小時,現已無法確切地記起,大概三,四個小時罷!從不甚熱鬧的龍華,到熱鬧的縣城,再到有點熱鬧的坂頭,然後才到達目的地——清靜的幽谷。
登山之際,抬望眼,一排不算高大的群山,橫臥在平原之中。沿著小路,踏著石徑,緩緩而上,蔥綠的樹林,叮咚的山泉,在遊人的笑聲中,顯得更加幽靜。心裡自然而然產生一種疑問:腳下的石徑,曾經留下多少騷人墨客歌謠般的足跡呢?徑旁的摩崖石刻似乎在悄然地回答:歷代*壁上題。
快到天馬寺那一刻,才知:*吾先生在那篇散文《雨中登泰山》所說的句句溶真情——攀登於絕壁之處,真的是:後一個遊客的眼睛看著前一個遊客的後腳跟;下望,啊!萬丈深淵。對一個一貫生長在山裡的人來說,也算是一次驚險的登山經歷。
進了天馬寺,放眼遠眺,狀如機艙下望,大半片仙遊平原——蒼蒼茫茫,樓舍櫛比,蜿蜒而去的公路象一條細細的線,縱橫交錯的河流則如一匹匹吉祥的哈達素裹著大地......寺內,壁畫一幅幅讓人留戀忘還,如痴如醉:有的是仙子束身綵帶飄揚,遨遊於祥雲藍天之中,顯得異常明朗歡快與飄逸;有的是神仙降福於人間,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顯得異常祥和溫馨;有的是天神除暴安良,主持正義,抑惡揚善......這些壁畫或許與素有‘‘海濱縐魯’’之稱的莆仙人文淵源有關吧!不是麼?這裡孕育著一種類如莆仙腔調似的獨特文化;,曾經滋養過無數的文人墨客。
再想一想,腳下的這座寺廟雕樓畫棟,鑲在絕壁上,臨空欲躍,狀似飛馬。至此,我忽然感喟:天工神奇,人工更妙,妙如斯——馬躍天宮!
九五年*,天雨 。。
2 雪 麻雀與故鄉
要不是海拔高的緣故,在地理位置上正好位於北迴歸線上的故鄉,說與雪有緣,那是簡直是冬天裡的童話。下雪對南方人來說,是一件天大的樂事。孩子們高興,是因為一年之中難得有幾次可以在雪地裡,拿著冰塊相互投擲和嬉戲……成年人高興,是因為預示著來年又是一個喜人的豐收之年——據說冰雪可以把地裡的害蟲凍死一大半。是的,俗話不是說瑞雪兆豐年麼!
記憶中的雪:滿山遍野白茫茫的一片。樹木的枝椏,掛著冰雪的負重,樂呵呵地說:“壓不倒我!”;被冰雪嚴嚴實實裹著的竹子,透著一絲絲的翠綠,象一位滿身銀裝的少女,隨著銀飾的清脆之悅耳,彎著腰,靦腆地說:“向老天拜個年吧!”;家家戶戶的屋簷上,都懸著長長的冰條。彷彿一時之間,這個世界晶瑩剔透起來了:明如白玉,透如琥珀。田野裡橫穿而過的那一排電線杆與電線上,停滿了麻雀——時而頂著寒風迎空歡飛時而落在野地裡與馬路上覓食。其唧唧喳喳的雀躍之聲響和著童孩們沸騰的嬉戲之聲,已把嚴冬臘月的寒意,折騰得無處藏身。
隨著年歲的增長,對雪的觀感與意境也發生了悄然的變化:雪,不僅僅是冬日生活的點綴;也不是預示著來年的收成;而是一種對大自然的思索——假如有一天南方不下雪了,那麼我們所面臨的將可能是一場災難,海平面上升,現在繁華的都市,將只會是水族穿梭的洞穴,淤泥堆積的港灣。當然此種假設決不是空穴來風,有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