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之後,金鐵之聲響徹整個戰場上空,雪夾雨也終於變作漫天飛舞的鵝毛大雪,精疲力竭的清軍如退潮般離開高陽城,倒捲回營。
此戰失敗出乎多爾袞預料之外,終究還是諸多不利因素疊加在一起,假如沒有營嘯大大影響了軍中士氣,假如早知道高陽守軍在大雨天氣下也可以使用開花雷等火器……但事實沒有假設,多爾袞能做的只有整軍再戰。
他還有真正的殺手鐧沒有使出,那就是河間府圖爾格正星夜趕回的萬餘大軍。只要圖爾格趕回來,高陽守軍在今日一戰早已元氣大傷,看孫承宗李信還拿什麼來抵擋大清的鐵騎!
百里之外的李信並不知道慘烈高陽戰況,隨著太陽西斜,天空竟然飄起了雪片,幾乎在一瞬間便演化成漫天大雪。崇禎十一年遲來的大雪隱藏了李信這600人的痕跡,誰也不知道,在蠡縣境內還有一支今後將影響整個直隸、山東戰場形勢的騎兵存在。
當然,這一點連李信自己都不敢肯定。大雪突降使得他不得不提前了進擊鐵燈盞巡檢司的計劃,此時所有人身上只著單衣,大雪一下,轉天溫度就可能降到零度以下,解決這些人的棉衣竟然也成了當務之急。
李信終於體會了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這句話的真正意義,更佩服後世那支在沒有任何後勤保證的情況下,能夠轉戰萬里的紅色軍隊。如今,他們面臨的情況也是如此,附近各大縣城幾乎全部落入韃子之手,沒有棉衣,沒有糧食,一切都需要親自去搶。
“去鐵燈盞的斥候還沒有信嗎?”
李信能清晰的透過身上單衣感受到罩在外面鐵甲的冰涼,陸九亦是凍的哆哆嗦嗦。
“該不是出了意外?”
派出去的是高陽本地人,曾來過蠡縣,也到過鐵燈盞,迷路的可能性不大,但現在大雪瀰漫,幾乎伸手不見五指,能否迷失道路就不好說了。張石頭搓著手,認為斥候迷路的可能性不大!
“不等了,召集人馬,現在就出發!”
注:大旆:又叫旄旆,只有身份高貴統率全軍的統帥才會擁有。大旆也往往會成為兩軍對壘時,敵軍的主攻方向。
第三十四章 大明官軍
出發的命令一經傳達,所有人都行動起來,左右兩營由於組成成分不同,風格也大為迥異。左隊是以馬賊為班底組建,雷厲風行,卻失於散漫。右隊是高陽軍老營的民壯,以強調紀律見長,比起跳脫的左隊又略顯死板。
崇禎十一年的第一場大雪大有一發而不可收拾的趨勢,不過一個時辰光景,地面上的積雪已經沒過腳面。如果按照這種速度下上一夜,恐怕會深可及膝,到時候行軍都將十分困難。
李信急於出發正是基於此點判斷。
在左右二營準備整軍出發的空擋,李信找到了孔有德,由於他在清軍中征戰多年,對清軍的行為習慣極為了解,所以他想了解一些,關於清軍把守這種小型津要的部署慣例。
孔有德自是將所知和盤托出,他也沒有必要隱瞞,畢竟自己的安危已經綁在了李信這架戰車之上。雖然他恨李信毀了自己的大好基業,由堂堂王爺變成了疲於奔命的賊寇,但現實便是如此,在沒有足夠力量之前,蟄伏才是上上之選。
例如鐵燈盞這種地方,通常會留下幾十個韃子兵再輔助以百人或是更多的漢軍,一可監視明朝內部的動向情報,二可保證各部人馬之間的資訊通暢。
聽到孔有德的判斷,李信對這次突襲鐵燈盞巡檢司的行動還是充滿了信心的,現在擺在他面前最大的敵人竟不是韃子,而是大雪瀰漫的賊老天。
再看軍卒們,將身上僅有的乾糧,一點點餵給了戰馬,寧可自己餓著肚子。左隊馬賊出身,愛護對戰馬更甚於自己。右隊雖是民壯但亦有很多人是馬戶出身,自幼養馬自然也知道戰馬的重要性。只有讓戰馬吃飽了,它們才有力氣在戰場上馳騁。
李信的目光透過鵝毛大雪織成的簾幕在軍卒們身上一一掃過,彈盡糧絕也不過如此,此戰沒有退路,只許勝而不許敗。
左右兩營隨李信轉出樹林,便是一馬平川的開闊地,奈何積雪甚深,能見度又非常低,儘管李信一顆心臟能急出火來,行軍速度仍舊慢的難以接受。
由於天氣與路況極為複雜,幾十騎被遠遠的撒了出去探路,以避免大隊人馬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與韃子軍迎面撞上。張石頭緊催了幾下戰馬,與李信並駕齊驅。
“教習,前邊該是楊村一段的豬籠河,過了河便是鐵燈盞巡檢司的地盤,只不知水位如何,過不過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