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德國形成了完美的環形包圍圈,斷絕了俄國透過波羅地海、黑海得到英法物資的希望。如今的俄國只能透過效率不高運力低下地遠東鐵路從中國得到連防禦都顯得不夠的物資。因此,俄國人必然在近期內縮短戰線,這就意味著將有更多的地區淪陷在同盟國軍腳下。而英國,在戰爭進行了一年後。青年人不再積極地參軍了。疲態不合適宜地出現,各殖民地也有了不穩定的跡象。這時些,都是英國皇家海軍在大海戰中的失利造成的。當然,不能去責怪將軍們,有丘吉爾的辭職就足夠了。
首相在這樣的戰略危機下,把希望地目光投向了中國和美國。
中國對協約國的要求仍然用“絕對中立”和從同盟國撤走代表團來回答。美國則要積極很多,也因此成為協約國積極拉攏的目標。但是,美國政府現在還缺少一種參戰前的國民情緒。宣戰。可以不用什麼理由,但是要讓美國國民同意自己地政府宣戰,那就需要足夠強有力的理由,哦。不。也許是能夠調動人們情緒的東西。
就在協約國和美國政府苦苦尋求這個東西的時候,在政治和外交上顯得比較愚蠢的德國人主動提供了一個最好的契機。
1915年8月,德國人指控英國護士伊迪絲·卡維爾幫助恢復健康的協約國士兵從被佔領的比利時逃到中立地荷蘭,然後返回英國。而作為受國際紅十字會業務指導的伊迪絲·卡維爾小姐同樣也照顧過不少於百計地德國傷員。當然。德國人在指控中並沒有提到這些,對紅十字會參與審判地要求也置之不理。甚至。被伊迪絲·卡維爾照顧過的德國傷員要求為這位“人道主義天使”作證也被斷然拒絕!伊迪絲·卡維爾於10月11日被判有罪,隨後處以死刑。
繼1915年5月7日地“盧西塔尼亞”事件後。國際輿論再次被拙劣的德國人激怒了。
伊迪絲·卡維爾死後。對英國的貢獻遠比生前大得多。成千上萬激憤的男人志願入伍。這些人足夠編製成一個標準的英國師。國民已經低落了的戰爭情緒在政府的有意宣傳下再次高漲。而大西洋的另一邊。伊迪絲·卡維爾的事蹟和遭遇被編印成小冊子廣泛發放,報紙上成天都有她的故事出現。
最具有影響力的反應來自國際紅十字會的執行理事——大中華帝國皇妃珍妮·伯萊頓·龍在北京對帝國紅十字會成員以及全國人民的講話。
“國際道義和國際責任”由此紮根在中國人民的腦子裡,民族崛起和世界地位的關係也深深地刺激了為國家強大起來而驕傲的中國人。當然。珍妮的講話更多是代表紅十字會呼籲中國人發揚“人道主義”精神。抵制德國殘酷的違背國際公義的行為。不過,這番講話卻具有實在的政治意義。首先。皇家的姿態表現出來了,在皇后痛斥德國人之後,珍妮的講話起到了強大的推波助瀾作用,對國防軍的影響尤其強烈。
真正上過戰場的軍人對護士、醫生的感情是常人無法理解的。而大中華帝國國防軍的高、中、低階軍官以及骨幹士官幾乎都經歷過戰爭,何況。皇妃本人也是軍人,是軍醫准將。
由此。在中國湧動著一股暗流。一股為國際責任,為帝國利益參戰的暗流。
珍妮的講話不僅僅影響到中國,還深刻影響到美國。美國人本來已經有的那麼一點點情緒被政府有意識地調動起來。再加上這麼一把火,熊熊的參戰熱情立刻高昂起來。而德國蠢笨的外交人員在這個什麼莫名其妙地丟失了一份檔案。檔案證明德國正在扶植墨西哥,並與仇美的墨西哥政府結成了秘密同盟……
1915年12月2日,美國政府國務卿羅伯特·藍辛抵達倫敦。
12月5日。美國締結協約。斷絕了對德外交。8日,美國對德宣戰。
宣戰已經是事實了,但是還沒有擺脫金融危機的美國地戰爭準備同樣的無力。擁有一億人口的美國。只有17萬陸軍。這個數字還比不上西線一次戰役下來的傷亡人數。實施全國總動員以及配給制是在所難免的,這兩項舉措為後來的美國政治風潮和國內矛盾埋下引導火索。
美國鑑於軍隊並沒有參加大戰的經驗,陸軍軍官們甚至沒有指揮過一次師級規模部隊的演習,所以只匆忙地組建了一個以潘興將軍為司令的司令部先期開往法國,然後再組建新的師團逐次投入歐洲戰場。
美國地參戰雖然還沒有形成在戰場上的實質威脅,但是德國知道美國陸軍的裝備是不遜色於自己的,也知道美國有一億人口、擁有尚未啟動的大工業生產能力構築的龐大戰爭潛力。因此,德軍統帥部在總參謀長法爾肯海因將軍的主持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