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2 / 4)

自由基釋放入血。我們知道蠶豆病是一種G6PD酶缺乏性疾病,罹患該病的患者不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最終導致紅細胞破裂,出現貧血症狀。我們知道蠶豆的種植區域與蠶豆病攜帶者的發病區域高度吻合。我們還知道蠶豆病是一種在4億人中廣泛存在的基因突變,由此可知它賦予攜帶者的益處必然大於害處。

那麼,在蠶豆病發病率較高的非洲和地中海沿岸,它對人類生存究竟有何影響?它與紅細胞間究竟有何關係?如果你諮詢如何解開上述謎團,所有的傳染病學家都將給出同樣的答案:瘧疾。

瘧疾是一種傳染病,每年的感染者高達5億,其中100多萬人口會死於該病。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瘧疾高發區域。如果不幸感染瘧疾,患者將週期性的出現發冷發熱,同時伴隨關節疼痛、嘔吐和貧血,最終導致昏迷和死亡。在兒童和婦女中這類症狀尤其嚴重。 從希波克拉底的論著《論空氣、水和地域》開始,千百年來醫生們都認為許多疾病均是由靜態水源,如湖泊、沼澤和溼地中不健 康的蒸氣所致。他們將這種蒸氣或霧氣稱之為瘴氣。瘧疾,在古意 大利語中是“壞空氣”的意思,這就是一類他們認為是由瘴氣引起的疾病。後來證明瘧疾與溼熱沼澤的關係確實存在,但這是由於蚊蟲滋生的緣故,而非其中的蒸氣所致。瘧疾的病原體是寄生的原生動物(一種與動物有某些相似之處的微觀有機體),它們能透過雌蚊叮咬進入人體血液(雄蚊不會叮咬)。有幾種不同種的蚊子可以 引起瘧疾,其中最兇險的是惡性瘧原蟲攜帶者。

毫無疑問,由瘴氣導致瘧疾的理論是完全錯誤的,但是它至少為探索疾病病因開闢了道路。根據《關聯》系列叢書作者詹姆斯·伯克記載,一名名叫約翰·哥里的佛羅里達州醫生曾在1850年發 明瞭一種新方法對付瘧疾。哥里醫生髮現在溫熱氣候環境下瘧疾的發病率顯著升高。即使在較冷的地區,人們也似乎只在溫暖的月份發病。因此他認為如果能找到一種方法消除溫熱的“壞空氣”,他就能防禦瘧疾了。

哥里博士抗瘧的裝置是將冷空氣壓縮吹向瘧疾病房。現在,這個發明的升級版或許正在將冷空氣吹向你的家中,這就是空調。儘管空調沒有能改善哥里醫生所治療的瘧疾患者的預後,但它對疾病確實有所影響。空調使居住在瘧疾高發區的居民可以待在門窗緊閉 的室內,而不接觸具有感染性的蚊子。

儘管如此,每年還是有數億瘧疾感染者。雖然瘧疾是全球十大致死原因之一,但並非所有感染者都會死亡。更重要的是,並非每個被攜帶瘧疾的蚊子叮咬後的人都會致病。那麼究竟什麼是瘧疾存 活者的生存之道呢?

霍爾丹是首批認識到不同的自然環境會產生不同的進化壓力的人之一,他還指出某些人群中獨特的遺傳特性可能是致病原因。50多年前,他就認識到,某些人尤其是有鐮刀形紅細胞貧血症或地中海貧血及其他遺傳性血液病的人,對瘧疾有更好的天然抗性。

今天,許多研究者都已認識到一種比鐮刀形紅細胞貧血症或地中海貧血更常見的遺傳特性可以保護人們免受瘧疾侵襲,這就是G6PD缺乏。在兩項大型的病例對照研究中,研究者發現有G6PD 突變的非洲兒童對惡性瘧原蟲的抵抗力是沒有該種突變兒童的兩 倍,而由惡性瘧原蟲引起的是一種最為嚴重的瘧疾。實驗室研究進一步證實了上述理論,當需要在“正常”紅細胞和G6PD缺乏的紅細胞中二選一時,導致瘧疾的寄生蟲總是毫不猶豫的選擇正常 細胞。

原因何在?惡性瘧原蟲其實是一種脆弱挑剔的小生物。它只有在完美無缺的紅細胞中才能生存。G6PD患者的紅細胞並非瘧疾的理想居住場所,同時與沒有突變的人群相比,它們會更快地從迴圈中清除,這將破壞寄生蟲的生命週期。這就是為什麼在瘧疾高發地區,蠶豆病的發病率也高的原因所在。但難於理解的是為什麼這些地區的人還要種植蠶豆。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午餐就可以殺死你自己,那不成為蚊子的早餐又有何意義呢?

自然環境下的生存壓力(2)

答案是非常簡單直接的,這是一種冗餘機制。瘧疾是如此廣泛,致病性是如此之強,所以為了生存和繁殖,易感人群不得不動用一切保護機制。食用蠶豆後,透過釋放自由基和升高氧化劑的水平,無G6PD缺乏症人群的紅細胞也不再是瘧原蟲的宜居之所了。隨著自由基的釋放,一些紅細胞時刻有破裂的可能。如果有輕度或部分G6PD缺乏症的患者食用蠶豆後,寄生蟲將深受困擾。

說到部分缺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