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部分(2 / 4)

小說:兵甲三國 作者:誰與爭瘋

這種情況。8級系統的鉻鋼材料應該是在韌性和彈性做了一定的改良,絕非通常所見的打菜刀的九鉻鋼所能比擬的。

這個時代的普通鐵的硬度最多不超過hrc30,而灌鋼的硬度應該在hrc35以上,百鍊鋼的硬度大概在hrc45…50,而鉻鋼的硬度通常都在hrc55左右,於是才會有削鐵如泥的說法。

唯一可惜的是,8級鉻鋼材料和7級百鍊鋼材料一樣受到限制,而且限制得離譜,每天限制鍛造2件兵器,還僅限制於製造兵器。不過時間可以累計,比如可以30天不使用,然後一次性製造60件兵器。

系統的限制目的很明顯,只可將領和特殊兵種如白馬義從等才可使用鉻鋼材料兵器,而不能像灌鋼那樣成為大白菜,人手一把。

公孫白當即製造了一把鉻鋼戰戟。由於鉻鋼兵器的珍稀,系統可定製外形,公孫白讓系統在戰戟身上鏤刻了一條張牙舞爪的飛龍,既能顯出戰戟的氣勢,又能防止持戟時手打滑。

隨著叮咚一聲脆響,又伴隨著一道金光,一杆一丈三長的鉻鋼戰戟出現在公孫白的手中,霎時間屋內冷氣逼人,寒光凜冽。

公孫白取出一副灌鋼魚鱗戰甲掛在牆上,舉起戰戟噼了下去,只聽喀喇一聲,戰甲應聲而裂,前後兩層鋼甲都被戟刃破入,甚至噼入了牆體三分。

果然是削鐵如泥!

8級兵器系:大馬士革刀、廓爾喀彎刀、蒙古彎刀。

8級兵器在樣式上又有了重大突破,三種兵器其實都有一個名字:彎刀!造型符合流體力學的彎刀更適合於噼砍,曾在後世的戰爭中立下赫赫功績。

而最適合騎兵交戰的,最兇名赫赫的無疑是蒙古彎刀。當年的蒙古彎刀製造了太多的奇蹟,幾乎橫掃了整個歐亞大陸,所向無敵。

因為彎刀更符合力學原理,不需要士兵的自身力量,光憑馬匹的衝擊力就能輕而易舉的將敵軍的頭顱割下。當年成吉思汗橫掃亞歐大陸的時候,只是將彎刀放在馬鞍的一側,刀刃彎的部分長長伸出,而挨近刀刃的部分是直的,這樣就不會誤傷到自己,這樣一旦衝入敵陣的時候就很容易將敵人連人帶盔甲削掉,也為騎兵節省了大量的體力。而最重要的是,使用百鍊鋼打製的彎刀,將更能發揮出彎刀的。

公孫白沒有絲毫的猶豫,立即選擇定製了一柄鉻鋼蒙古彎刀。

連鞘的刀,黑黑的刀鞘,彎彎的刀柄,刀鋒是青青的,青如遠山,青如春樹,青如情人們眼中的湖水。青青的刀光,彎彎的,開始時彷彿一鉤新月,忽然間就變成了一道飛虹,縱使未出鞘也能透出逼人的殺氣。

刀身上刻著一行字“小樓一夜聽春雨”,當然這行字沒有任何意義,純粹是為了緬懷前世的武俠情懷。

一手提戰戟,一手持彎刀,公孫白瞬間只覺全身似乎湧出無窮的力量和熱血,恨不得立即跨上汗血寶馬,衝鋒陷陣,於千軍萬馬之間斬殺敵軍主將而歸。

8級鎧甲系:棉甲、紙甲。

公孫白神色不禁一愣。

這紙和綿所制的戰甲,還能比灌鋼戰甲牛逼?

當他各製出一副紙甲和棉甲時,終於明瞭。

紙甲的表面以娟布和紙造成,以三厘米厚的紙和掛裹,內建鐵片。這樣的紙甲不僅能抵擋弓箭,對噼砍的防禦力也只略遜於灌鋼戰甲,比起普通鐵甲絲毫不遜色,只是耐用度比鐵甲要差。當然,若是面對神臂弩自然是形同虛設,但是面對江南和江東的箭矢,卻是綽綽有餘了。

其實紙甲多用在南方計程車兵,特別是因為輕便,所以多由戰船水兵使用。紙甲主要護住上半身和下半身(過膝),考慮到南方多沼澤、水田,長度就因地制宜了,對於即將進行的江南之戰,恐怕是最適合不過了。

棉甲的原本製作工藝是棉花打溼,反覆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張這樣的棉片在綴成很厚很實的棉布,兩層棉布之間是鐵甲,內外用銅釘固定。

這樣的棉甲的防禦力比鐵甲弱不了多少,而且極其輕便,相對紙甲來說,棉甲還有禦寒的作用,適合北地兵馬。

這兩樣戰甲雖然防禦終究是比灌鋼戰甲和鋁甲差了點,而且極不耐用,但是材料隨處可找,且極其輕便,完全可批次製造,只需一個多月,準備足夠的棉花、紙張、絹布和鋼料之後,便可製造數以十萬計的戰甲,麾下的將士則可人手一套,整個大燕軍馬的防禦力都可提升一截了。

8級弓弩系:豆寸子弩。

豆寸子弩是一種強力的連弩,是宋代三弓床弩的一種。一次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