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部分(3 / 4)

小說:抗日之雪恥 作者:賴賴

對於這些被日軍打的像喪家之犬的八路軍,整個冀南行政公署很多人都是持不歡迎的態度的,畢竟這些人一來大大加大了冀南行政公署的壓力,更加重了冀南老百姓的壓力。

不過冀南行政公署的領導們也清楚,不管如何,韓雲華所部也是隸屬於的部隊,儘管所屬的系統或者是戰鬥序列同他們不一樣,但是友軍“落難”他們該幫助的還是得幫助的,再加上聽說日軍這次足足派了將近兩千人前來圍剿這批從山東或者是河南逃過來的八路軍,所以冀南行政公署也派了兩個步兵營過來幫忙併且知會了115師陳光陳大師長。

接到冀南行政公署發來的電報後,陳大師長頓時有些哭笑不得,那個殺神還需要你們幫忙嗎?就你們冀南行政公署的那些破爛還不過人家一個步兵營收拾呢。不過陳大師長也知道冀南行政公署畢竟只是一個地方性的行政組織,對於軍事指揮並不是作最擅長的,他們能再這樣的情況下拉出兩個步兵營前來幫忙已經很不錯了,所以陳大師長也不好拒絕冀南行政公署的好意,只得將這個訊息發給韓雲華,讓韓雲華自己處理。

韓雲華的反應第一是感動,第二才是哭笑不得。感動是很感激冀南行政公署能在大軍壓境的時候還記得他們這支友軍,同時在他們比較“困難”的時候伸出了援助之手,儘管這隻剛剛伸出來的援助之手所起到的作用確實是有限,但是這份心意確實讓人感動,因為大家都有一個相同的身份——八路軍。

韓雲華也沒有拒絕冀南行政公署的這份心意,因為韓雲華對於時任冀南行政公署主人的楊秀峰有一定的瞭解,楊秀峰於1897的7年2月27日,出生在直隸省遷安縣楊團堡村一個世代書香門第——四知堂。曾祖父楊德,是“四知堂”的始立者,其尊崇孔孟之訓,講求為人處事不愧對天地良心,昭守“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故稱“四知”。祖父楊靜修,在本縣辦教育一生,都是秀才出身;父親楊敘倫,是清末舉人,後畢業於北京高等實業學堂。

楊秀峰受家庭影響,5歲入私塾讀書。之後進本村初級小學學習。1911年,他在縣立高小畢業後,考入灤縣直隸第三師範,從此,也與教育結下不解之緣。1916年,他又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師大前身),在史地部攻讀,期間,因家庭經濟拮据,輟學返遷安縣立師範講習所任教一年。1921年高師畢業,先後執教於江西省立鄱陽中學、直隸河間中學、通縣女子師範、京兆中學、北京平民中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北京師大附中等學校。在讀書和任教期間,他目睹了辛亥革命的成敗,積極求索改造社會、救國救民的真理和途徑。他先後參加了五四、五卅等革命運動,並在大革命期間加入了中國。在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中,他成長為一個堅定的民主主義者。 1929年秋,楊秀峰以公費赴法國留學,入巴黎大學社會學院學習。在這裡,楊秀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30年3月,經張畏凡等人介紹,加入中國,由一個民主主義者躍升為**者。

可以說楊秀峰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知識分子,是一個有理想有魄力的熱血青年。1934年10月,楊秀峰迴到中國。他先在天津市河北法商學院任教授,自1935年起,又先後在北平師範大學、中國大學、東北大學等校兼課。他在**中央北方局的直接領導下,以大學教授的公開身份,從事革命活動。他把課堂作為陣地,向青年學生講授辯證唯物 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當時的國內外形勢和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宣傳中國 的抗日救國主張,指出青年運動的正確方向。 這個時期,**中央北方局給楊秀峰的主要任務是在北平、天津文化教育界從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領導文化教育界的上層人士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七七事變”後,楊秀峰根據黨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毅然放棄北平師範大學教授的優越生活,投筆從戎,深入太行,建立抗日武裝,開闢冀西抗日根據地。 1938年8月,冀南行政公署成立。為便於進行工作,楊秀峰擔任了冀南行署主任。為了適應抗戰需要,培養大量軍事、政治、財經、文教、行政等方面的人才,經**中央北方局批准,於1938年8月在冀中深縣成立了以楊秀峰為院長的河北抗戰學院。他還陸續創辦了冀南抗日干部學校、冀南抗戰學院、冀太行政幹部學校、晉冀魯豫邊區行政幹部學校,均兼校長。

這都是楊秀峰前半生的工作經歷,其實韓雲華之所以能記得這位老革命家很大程度上是受後世鄧公的影響,鄧公在1939年夏天赴延安的途中談到楊秀峰的時候,曾這樣評價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