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3 / 4)

是鑑定古瓷的重要依據之一。

177。分水青花

分水青花清代創,青花深淺新影象。

山水遠近林層明,青花直接畫瓷上。

註解

分水青花是畫色彩上有深淺,畫工上明顯有遠近之感,顯得十分真實,透過用料的濃度和畫工實現畫面遠近的層次感,為分水青花,這是清代在青花瓷器上的一大貢獻。

178。郎窯紅

難怪郎窯藝工窮,十件難能九件成。

脫口垂足郎不流,泡小亮潤釉薄紅。

淡青開片燈草邊,削足藝高綠勝紅。

細看可見牛毛紋,器厚大件尊和瓶。

註解

清康熙時期郎廷極為了燒宣德紅但沒燒成,結果燒成了一種非常好的,從來沒有過的紅釉器,人們稱為郎窯紅。器內和底似哥釉開片,白灰的,俗稱米湯底。郎窯紅色如牛血一樣猩紅,釉薄,釉泡小而亮,釉面開裂紋片。米湯底或蘋果綠底,紅色底少,胎骨粉白,淡青、淺紅燈草邊的口,底無款。

郎窯紅為雞血紅,用放大鏡看有開片,底有開片略泛灰,稱米湯底,有的泛微綠,口部因釉流淌出現的白色有燈草邊,釉到足後不流淌,有牛毛紋在釉中,沒款,很不好燒,燒成的很少,十窯九不成,口訣和註釋已很清楚。

179。年窯紅

紅亮不足色發烏,紅色不紅黑乎乎。 釉厚紅烏常過足,黑底開片有款出。

註解

年窯紅色發烏,釉厚薄不均,流淌過足,常顯黑紅,器內、底也開片,有款識。年窯紅是清朝郎窯紅後期在年希堯當督陶官時期燒的,大部分是和唐英當督陶官時燒的。《古瓷鑑定指南》一書中記載年窯紅是康熙後雍正中晚期年更堯的弟弟年希堯和唐英在景德鎮燒的。

180。康熙粉彩

康熙粉彩多濃重,玻璃白釉初學用。

用的五彩琺琅藝,畫面常裂釉厚重。

註解

康熙的粉彩受五彩和琺琅彩的影響燒製成功的,玻璃白在康熙晚期才用,早期是用膠水調出厚薄,加白釉創作深淺色調,那時的粉彩濃重有小冰裂開片。當時沒有用玻璃白。

181。康雍粉彩鑑

康熙粉彩青花贊,畫家筆法大風範。

雍正粉彩多富貴,足滑款識對器面。

康熙粉彩和青花,畫的有層次,號稱康熙時的青花五層次,像大畫家畫的。雍正粉彩多富貴細膩,足滑潤,款識標準正對中軸線。早期康熙粉彩用肉眼能見小開片,深淺度也不均。這是因為那時的彩是用摻白色釉勾兌的,再加上是用膠水,所以開片又不均,有點像油畫色。

182。好的粉彩

看藍要正畫工細,印寫字款要沉重。

胎質細潤滑削刀,描金紅地常貴重。

註解

好的粉彩可以不看其他色,只看青色,即:鈷料就可看出真偽及年代,因鈷料的應用,有時代特徵,這是鑑別粉彩的一個極好的方法。還可以透過看款識青料,因為款常常用青料,看胎質手感滑潤、削刀技法、描金等,可基本斷真偽,一般粉彩加描金的貴重。

183。雍正粉彩

雍正粉彩畫工精,款識沉深字正清。

口底橘皮很明顯,圈足滑潤器不輕。

雍正粉彩雖然好,描金易掉紅褐生。

註解

雍正粉彩歷來受人歡迎,畫工精細美觀,款字工整、深沉、口內底部有橘皮紋,圈足有明顯削刀痕的魚脊背、滑潤,器形美觀大方,體重。但描金色顯黃中帶紅褐色易掉金。尊、瓶體重。碗輕。

184。雍正粉彩比康熙精緻

豔色淡雅柔軟清,深淺薄厚軟彩豐。

註解 粉彩一般都比五彩、鬥彩淡雅柔軟,薄厚分出濃重,輕淡。其主要特點是用玻璃白打底後再上色,這樣燒出的色中就會有深淺度。

185。粉彩工藝特點

粉彩別名叫軟彩,打底先用玻璃白。

玻璃白上塗色釉,低溫烘烤兩次來。

因受琺琅彩影響,早期粉彩油調排。

註解

粉彩也叫軟彩,用玻璃白打底後上色,二次燒用低溫烘烤,玻璃白可以使色彩按色濃淡均勻散開,玻璃質比五彩強。如花瓣深淺有致,十分美麗。粉彩比五彩燒製溫度低30℃~60℃。所以也稱軟彩。早期粉彩用油調和。

186。雍正粉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