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2 / 4)

小說:人海·過客·偶拾 作者:片片

這個問題可能不會有答案。但其實有沒有答案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的延續,宗教的流傳已經蘊含在其中。阿育王寺裡古色古香的建築和古意盎然的氣氛深厚濃重,徜徉徘徊在其中,只會感到身邊矗立著悠悠的千百年歷史,空氣裡瀰漫著無限空靈虛無的歲月,而心生一種感悟。悟,原是禪宗的立宗之本。大大小小的悟有許多種,可以說人生就是在不斷的感悟和覺悟中迴圈著。但此悟不同彼悟,多數人盡其一生也無法達到真正的悟,因為悟是最簡明卻又是最深奧的。悟,可以易如反掌,可以難過登天。環顧四周,無論是一身袈裟的僧人和偶然而至的我們,對這座古老的佛寺而言都是川流不息的過客之一。在一千五百年的歲月之中,人們為尋求覺悟而來,寺外的山河已經天翻地覆,蒼海桑田。但這“悟”,卻從未因歷史和世界的不同而有絲毫改變。了絕塵緣的悟者因為得悟而欣喜嗎?世間未悟者的痛苦悲傷是因為沒有覺悟嗎?我走出阿育王寺,門口遊人依然稀少,但香爐上的煙已經開始冉冉升起了。

天童寺其實離阿育王寺不算遠。因為都在鄞縣境內。開始是一條土路,再從外山門有一條松蔭夾道的清幽石板路通向座落在太白山山麓的寺裡。正午的氣溫和暖,路旁寧波鄉下初冬的景色愈加顯得溫和了。成片高大的冬青樹翠綠著,夾雜著顏色從淡黃到深紅的秋林。田畦裡種著不知名的作物,地頭的成片蘆花正在抽穗,土坡上的野草已經枯黃。在道邊成排的蜂箱旁邊,農人趕著黃牛走向遠處粉牆黛瓦的村莊。周圍安靜和諧,甚至聽不到村莊裡的狗吠雞鳴。面對著這個村子,我想起了父親。

父親一九一七年出生在寧波鄉下一處我不知道名字,可能和我眼前這個小村莊很相似的村落裡。祖父母年紀不大已操勞成疾,但家中依然貧寒。後來祖父去世,患有青光眼的祖母靠做手工活供養父親讀完小學。對我父親來講,童年艱苦的生活令寧波老家不能給他帶來太多美好的回憶,但使他生成了堅毅的性格和要苦讀成材的決心。同樣作為寧波人,父親的哥哥後來從商致富,而他自己選擇了不斷深造,最後終於成為工程學術領域裡一位權威的道路。

天童寺建於唐開元年間。雖然年代不如阿育王寺悠久,但寺的規模遠比阿育王寺廣大。從七塔苑開始,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經樓、羅漢堂、鐘樓、御書樓,巍峨的殿堂依山勢而建,層層深入,周圍有碧翠的群山環繞,寺中清幽靜穆如世外一方淨土。

沿路邊看邊走,最後到了位於高處的藏經樓。腳下天童寺殿堂樓閣的層簷翹角和層層疊疊的黃牆黛瓦錯落有致地連綿成片,一直到和寺外碧色濃郁的古松林相連。回望我們的身後是青翠的群山如屏般矗立。宋代王安石當年遊天童寺,曾賦詩讚美古寺和周圍的景緻:“村村桑柘綠浮空,春日鶯啼谷口風;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

天童寺的歷史源遠流長,建築宏大雄偉,周圍景緻清幽如畫,已奠定它可以躋身江南名禪寺之林。但事實上最難得的是它自南宋之後有名僧輩出。宋代名僧正覺住持天童寺三十年,提倡“默照禪”,與臨濟宗的“看話禪”對立。看話禪始於唐代,參禪頓悟的“話頭”多為古人參禪的一句“無意味語”,例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唸佛的是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等等,據稱如果是功力深厚者,可在忽然間將妄念粉碎,頓悟自心佛性。“默照禪”以默照二字為修習要訣:默謂離言默契,照為靈明不昧。這種禪法可溯源於達摩祖師的“壁觀”,但身為曹洞宗名僧的正覺將曹洞禪宗綿密細緻的風格發揮到極致。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山陰道上(4)

十二世紀中日本僧人榮西到天童寺學禪。十三世紀初日僧道元入宋,從天童寺如淨禪師求法,歸國後創立日本曹洞宗至今不衰,並尊天童寺為其祖庭。

走出法堂前庭,幾位僧人正在閒坐曬太陽。偏院裡晾曬著一籮籮飽滿的白果(銀杏)。儘管僧人的生活看上去悠閒無憂,但今天還有多少人會真正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呢?佛門後繼無人,好像正覺般的名僧還能從這片土地上產生嗎?

下午在寧波市內轉了轉,到天一閣的時間已經時近黃昏了。

建於明代的天一閣外形清雋朴茂,古韻盎然。院內參天古樹成蔭。太湖石疊成的假山苔痕處處,愈顯幽靜峻秀。如鏡的池塘反映著粉牆黛瓦,修林古樹,綠意深濃。水榭、遊廊、古閣、假山,在這片城市的山林之中混然融為一體。水碧,山青,竹翠,樹綠。這座曾經藏書多達七萬餘卷的天一閣的書香古韻就在這片濃得化不開的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