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少數,這少數中有勇氣跟華夏正面翻臉的更是鳳毛麟角,但背地裡的詛咒卻不會少,更有甚者還另有想法。
“行刺?你瘋了嗎?要是這小子被人公開暗殺了,武成皇帝能不株連嗎?”某位朝鮮王子的家中,幾個失意者正在討論著應對的法子。“再說了,那小子身邊的一團禁衛軍是擺設嗎?你的人有法子穿過重重警戒到其身邊嗎?”
“除了禁衛軍外,世孫府裡的內侍都是從夏宮裡出來的,女婢也是從夏國派出的,根本沒有辦法滲透進去。”另一人補充道。“因此眼下實施行刺怕是很困難的,不如拖一拖等其戒心降低了,採納朝鮮嬪妃、秀女後在動手不遲。”
“得到其採納朝鮮嬪妃了,這小子的地位就穩固了。”有人反對道。“不如想辦法在其食用的米糧肉蔬上動動手腳,華夏人該不會連這個都防得住吧。”
看起來穩妥的提議還是遭到了別人的反對:“不妥,米糧肉蔬人人可食,未必就入得了這小子的口,萬一旁人誤食了,反倒給這小子提醒了。”
“左也不行,右也不行,難不成看這小子站穩了腳跟?”
“送入世孫府的食物不好下毒,王宮宴請之時,他總不至於什麼都不吃吧?”
“在王宮裡下毒?”左右面面相覷。“王宮裡也查得緊,誰敢輕易動手,再說了,真要是在王宮裡吃不出事來,武成皇帝只怕是依舊不依不饒啊。”
“說得也是,至少明面上不能讓華夏找到兼併朝鮮的藉口。”於是有人提了一個新的建議。“其實我覺得可以讓王上給他賜婚,只要他無法推脫,就可以使人混入世孫府,屆時出事了,也可以說是這小子旦旦而伐。”
“這個主意不錯,但要瞞著王上,不然,以王上的脾性,如何敢做下這番大事。”
“不但是王上不敢,只怕被賜婚的那些高門也不敢吧,所以,還得在中人裡找些貌美的,再施了門路推薦進宮才好,到時候只要把這戶中人扣在手上,由不得她不乖乖聽話。”
“好是好,但要入了這小子的眼,只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才貌要兩全才好,在中人裡只怕是很難找的。”
“難找也要找出來,否則,你我就只能安心當一個閒散王子了”
643。穩固
不管朝鮮王族裡那些心懷不滿者如何暗中謀劃,時間長河還是毫不停留的向前奔湧著。
華夏武成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朝王李爀正式冊封鄭安溏為朝鮮世孫並賜名李溏,旋即又以年老為由,囑託國政於鄭安溏,由此拉開了李氏朝鮮向鄭氏朝鮮的過渡。
冊封儀式結束後,被迫放棄權柄的李爀避居昌德宮,鄭安溏則入主景福宮。
又過了三天,成為朝鮮監國世孫的鄭安溏於景福宮勤政殿召見文武群臣,不管樂意與否,參與朝覲的朝鮮群臣在華夏駐朝國信使的觀禮下向端坐在御座之側的鄭安溏蹈首膜拜山呼千歲,從而肯定了鄭安溏統治朝鮮的大義名分。
“諸卿。”朝拜已畢,鄭安溏留下朝鮮三品以上官員議政。“孤初來朝鮮,政事尚未諳熟,還待諸卿扶持。”鄭克臧說了幾句客套話,隨後提出後了他當政後的第一個議案。“孤以為,如今雖然四海昇平,但朝鮮比之華夏依舊差距甚多,孤以為朝鮮若想振作,或可以效仿昔日遣唐使,由朝廷出資派出遣夏留學生。”
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朝鮮中樞兩班正琢磨著鄭安溏會怎麼出手,如今看到這份遣夏留學生計劃,當即便如聞著腥的貓一樣興奮起來………在鄭氏掌握朝鮮的一事已經無可挽回的情況下,所有朝鮮臣子都要考慮自己的陣營選擇,是親附鄭安溏還是對這個外國人敬而遠之,現在就有一個現成的機會給你選擇。
只是朝鮮大臣們在選擇的同時,鄭安溏想必也在選擇。鄭安溏來朝可謂孤身一人,要想坐穩龍椅除了仰仗華夏的撐腰外,勢必還要在朝鮮文武中尋找助力。那麼誰會是鄭安溏最可信賴的臂膀呢?想來是在華夏薰陶過的留學生們。不過這只是長遠的計劃,而在當前,誰支援這個計劃,那麼誰就是鄭安溏暫時可以拉攏的物件。
再說了鄭安溏只提出了計劃,真正落實還需要朝鮮人來執行,如果能安排自己的子弟到華夏鍍一層金的話,無論學成學不成,回來都是資歷,或可保家族長盛不衰。而且比起華夏的花花世界來,朝鮮只是一個鄉下地方,派子弟公費想幾年福有什麼不好的,至少能長了見識。至於遣夏留學生的花費巨大也是事實,但這費用全由國家買單又不用自己掏錢,最多國庫空虛了,跟中人、百姓們多徵幾分田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