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信使的侍從武官要求隨軍觀戰?已經追到廣平了!”由於是傾國一戰,由於世子還年幼,因此不放心兵權旁落的鄭根親自節制眾軍南下,不過儘管是他故地重遊,但並沒有把握一戰制勝的他對於明鄭使者的要求還很頭疼的。“諸卿以為如此答覆為好。”
怎麼答覆,戰場上出現第三方觀戰的事情在東亞的歷史上似乎找不到先例,但是明鄭強勢,主府根本不能拒絕,所以討論再三,結果卻只能是同意。
“那就讓明使一同來吧。”鄭根無奈的作出最後決定。“就留在孤的身邊觀戰好了,至少不會有事。”鄭根強撐道。“再說鄭軍能打敗大清,戰力怕是極強的,孤也好就近請教。”
【注1】正營:中興黎朝在安南設定十三道,其中鄭主擁有十一道,阮主只有其中兩道,但隨著侵吞了大部分佔城國土,阮主便改道為營,設立營、州(鎮)、縣三級行政體系,以示與鄭主平分秋色。
【注2】四寸:明代一尺為30。7厘米。四寸約為122。8mm,換算炮彈重量約為48磅。三寸炮約為92。1mm,換算炮彈重量為22磅。
421。鄭阮內戰(2)
【明鄭之我是鄭克臧421第一頁】
凌之卿也算倒黴,他本是一名團千總,只不過因為出身閩省綠營,因此在鄭軍不斷吐故納新中被從一線部隊踢了出來,如今雖然官升一階成了正六品承信校尉,還有副千戶的顯爵,但卻不得不心不甘情不願的被派往升龍當所謂的國信使侍從武官。
這是什麼坑爹的職位啊,既不能跑到鄭主面前對其麾下優兵指手畫腳,又不好意思搶駐節使館內從八品保義副尉(領隊官)的指揮權,只能無所事事的在升龍城內亂逛,用軍人的眼光琢磨哪裡是攻城的最佳位置。
當然,若認真計較的話,凌之卿其實還是有一項工作的。他到任之際,正好是鄭主集結大軍預備南征之際,樞密院專司下令讓他蒐集鄭主動員情況的報告,不過這件事由掛在武官處名下的職方司人員一手經辦了,毫無情報工作經驗的凌之卿最多也就是簽字認可而已。
就這樣無所事事了幾個月,鄭主大軍終於集結好南下了,喧囂的升龍城終於安靜下來。
其實升龍城裡還是有守備力量的,監視黎皇及黎皇家族的五千大軍絲毫未動,翊衛鄭主和主府的六千優兵也留下了兩千人,五府掌府事、署府事以及一半多的五軍都督府左右都督也都留在升龍,這當然不是為了防備明鄭使館裡區區一隊護兵的,而是擔心挑起這場大戰的鄭藩會不會臨了背後捅上一刀。
大軍南下後三天,凌之卿接到了讓他到一線觀察鄭主軍隊戰力的命令。他立刻南下,一路追趕鄭主大軍。好傢伙,這還是軍隊嘛,分明是一群武裝苦力。一個個衣衫襤褸、裝備簡陋不說了,每個人還要揹著、挑著百十斤的大米行軍,真是中*事史上聞所未聞的奇葩。
追了幾天,凌之卿終於看見了鄭主軍隊的主力優兵,雖然這些優兵也就是國內鄉勇團練的程度,但只是鳥銃、火繩槍這些“先進”火器開始出現了,物資也不再需要人力運輸,人拉肩扛被行動同樣緩慢的牛車所取代。
但是道路還是份外的難行,一方面是泥濘,另一方面即便是泥路也被蜂擁南下的大隊士兵所阻塞,也虧得凌之卿南下時主府為了監視他派來一名都督級別的高官相隨,正是利用了這名都督的儀仗隊開道,凌之卿才能從千萬軍勢中脫穎而出,否則語言不通的他只能陷於北河農兵們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正是和這位黎姓的都督同行,凌之卿才得到了一個讓他瞠目結舌的安南“常識”。原來堂堂一品的都督和二品的總兵到了前線只能管一個營八百人的兵力,至於再次一級只能管奇、隊這樣二百人左右的基本作戰單位。
“尼瑪,原來老子到了安南算不上總兵、都督也算是參將、遊擊了。”凌之卿暗自笑罵了一句,可不是嗎,明鄭一個團的兵力有四百來號人馬,放在安南就是半個鄭主軍隊的營了。“不過這個參將、遊擊可不值錢的很呢。”
懷著這樣的腹誹,凌之卿終於趕到了前線,還來不及進入鄭根大營的他粗粗掃了掃鄭主軍隊的駐地,頓時大吃一驚,這是軍營還是集市,這是準備打仗呢還是在郊遊啊。
好在鄭根大營的防備和構築還算得上強差人意,以至於凌之卿帶著一絲劫後餘生的口吻自咐道:“還好,還好,老子總算不是來送死的了。”
然而凌之卿沒有想到,一進入鄭根的大營便遇到了下馬威,也不知道是不是鄭根自己的意思,他剛剛落座,邊上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