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打響。
是役,清軍參戰兵力八千、配合清軍作戰的北朝鮮軍四千,與之敵對的南朝鮮軍一萬一千餘人。從人數上來說,清軍方面佔有一定的優勢,不過北朝鮮軍多為無甲的輔軍,做做運輸糧秣、看守營砦的雜活尚可,打仗時除了一千五百餘人的弓箭隊還能起一些輔助作用外,基本上就只能在一邊搖旗吶喊以充聲勢。
雖說兵力上七折八扣之後,清軍並不佔任何的優勢,但好在其他方面清軍優勢較為明顯,譬如火炮、騎兵等方面。清軍外火器營入朝時一共帶來重型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十位,此戰全部投入;輕型的神威將軍炮三十位,此戰投入其中的二十位;而南朝鮮軍方面只有夏軍制式的二寸火炮二十位,不但射程遠不如對手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威力上更是有遜。至於騎兵方面雙方的差距更大,清軍八旗軍舊軍足有二千人的馬隊,而南朝鮮軍在這方面可以說悽慘異常,拼盡全力不過拼湊出三百人的騎軍。
兩軍的軍隊組織上倒是不分仲伯。
清軍方面出戰的外火器營編制大炮營和小炮營各一;八旗新軍編成兩個五百人的鳥銃佐領;三千八旗舊軍則是七個不滿員的佐領,其中每個佐領大約三百馬甲、一百步甲;三千綠營新營分成三個千人規模的遊擊營,每個營轄二百名鳥銃手、四百名長槍披甲兵、二百名無甲弓箭手和二百名披甲刀盾兵。
南朝鮮軍則分為營、軍、隊、什等四級。其中一什九人,什長為從九品的別將;五個什為一隊,隊官為從七品正校,隊一級另外還有旗手、號手各一人,全隊四十八人;十個隊編為一軍,軍制使為從四品正領,軍一級另有參謀官、都監官、提調官、訓練官各一人,旗手兩人、鼓手和鑼手各一,制使親衛一什、火夫兩人,合計五百人;十個軍編組為一個營,營總管為從一品正將,此外營一級還有鎮撫使、管理使、都提調使、都訓練使等官員由於參戰的南朝鮮軍系來自不同駐地、不同營頭,因此軍就成了此戰基本作戰單位。
辰時初刻,清軍率先炮擊南朝鮮軍的陣線,飛舞的實心彈將排列的十分密集的朝鮮軍陣打出一個個悽慘的空洞來。面對清軍熾熱的火力,南朝鮮軍也不甘示弱,用二寸火炮予以回擊,可惜的是,由於雙方之間的距離較遠,因此二寸炮的射擊效果跟清軍輕型神威將軍炮一樣聊勝無有………只有少數倒黴蛋才在極限距離上被跳躍的炮彈杵倒在地。
清軍炮擊約半個時辰,看到南朝鮮軍陣腳鬆動,於是果斷出擊,由三千綠營新營配合七百八旗舊軍的步甲並攘攜一千餘北朝鮮弓箭手緩緩向南朝鮮軍進逼而來,另有二千八旗舊軍的馬甲分成兩隊自兩翼一同逼近。南朝鮮軍遂集中炮火對中央之敵猛轟,與此同時,調動步銃手至兩翼預防清軍馬隊的衝擊。
由於之前的炮擊致使炮膛溫度過熱,南朝鮮軍對中線之敵的炮擊並沒有能持續多久,清軍很快逼近了南朝鮮軍的陣列。隨著一聲令下,清軍綠營新營編制內近六百火銃手射出一排相對整齊的槍彈,當即打倒了近百名南朝鮮軍的排頭兵。
清軍火銃手射擊完畢後原地裝填起來,此時清軍和北朝鮮軍的弓箭手開始衝著對面射箭。如雨點一樣落下的弓箭,再一次給南朝鮮軍造成了不小的失血。要是換成以前,南朝鮮軍已經崩潰了,但此刻他們卻穩穩的操弓反擊著,只是清軍大多披甲,因此只對正在裝填的清軍鳥銃手、清軍弓箭手以及北朝鮮軍的無甲士卒造成了一定的損傷。
趁著對手的弓箭不能給自己造成損傷的機會,八旗舊軍的步甲和綠營新營中的刀盾守、長槍手衝進了南朝鮮軍的陣營,與對面的披甲兵戰成了一團。棉甲、皮甲、札甲對瘊子甲、魚鱗甲,無法說清楚到底是哪一種甲冑的防禦力更高,在你來我往的廝殺中,傷者多半是在四肢,但亡者的死狀卻千奇百怪………有被直接砍去首級的、有被暴力破去防禦最後被幾根長槍捅入腹中而亡的,也有外表無傷卻活活被重兵刃震死的,更有因為失血過多而最終倒地不起的………不能足一而論
看到正面焦灼,雙方傷亡都不小,兩翼的八旗馬隊開始動了。隆隆的馬蹄敲打在地面上,傳來的不僅僅是大地的震動,更是敵對方心跳的加速。然而,南朝鮮軍阻擊的步銃手還是射出了第一枚銃彈,雖然殺傷效果無從計算,但卻也讓自大的清軍明白自己並非任人宰割的魚腩,要想網住自己這條大魚,須得有魚死網破的準備。
不過,對疾駛而來的清軍馬隊而言幸運的是,只有南朝鮮軍中能從容射出第三枚銃彈的步銃手的數量實在太少了,相當一部分缺乏實戰經驗的步銃手甚至連第二發鉛彈都無法順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