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部分(2 / 4)

眼睛,崔英之的心裡就咯噔一下,不過儘管有些不舒服,問題還是要回答的。“借貸部分,年息七厘,準我朝三十年內還清,前十年可以只還息,後二十年還本付息。”年息七厘在這個時代實在不算很高,三十年還息對朝鮮的壓力也看上去不大,因並不瞭解現代金融的權南屏倒也滿意。“至於這批軍械嘛,其中十位八千斤紅夷大炮,每位一萬五千貫,十位五千斤大炮,每位一萬貫,鳥銃每門五十貫、甲每領八百貫、弓每張四十貫、箭百支二貫、十五萬斤火藥作價一萬貫,十萬斤鉛作價一萬五千貫,合計三十八萬四千貫。”這個數字讓在場的朝鮮官員大驚失色。“其中十萬貫是用借貸部分已經支付了,剩下的二十八萬四千貫中朝廷必須支付其中半數,剩下的乃是大明購入濟州的地價銀!”

“什麼!”場面頓時混亂起來,幾個年老的大臣氣得吹鬍子瞪眼睛的。“濟州乃是朝鮮固土,夏王此舉幾同趁火打劫”

“諸位大人,濟州現在夏王手中,若是執意不還,以夏王水師的精剽,我朝又奈若何。”針對滿堂聲討自己失職的責難聲,崔英之雙手一攤。“如今還能換回一些財物苦渡時局,是不是值當,還請幾位大人明辨。”

“清虜尚且不要我朝國土”話雖如此,但所有人都知道這並非是崔英之無能,因此責難聲雖然還有,但卻悄悄變味了。“即便要售讓,為何不多討要財物”

對此,崔英之苦笑道:“不是下官不用心討價,只是夏王已經言明瞭只有允與不允兩途,若是不允,夏王大軍便立刻撤出朝鮮,王上或可以跟著西去大陸,但我輩乃是北朝欽定忤逆謀亂之徒,屆時該如何自處呢?”

聽崔英之這麼一說,在場人即便有其他的心思,此刻也不能不偃旗息鼓了,只是有人算了筆賬,結果卻是令人難堪的:“二十八萬四千貫的一半便是十四萬二千貫,朝廷又如何能拿得出來,而且紅夷大炮也顯得太貴了。”

“各位大人不知,這裡的貫,那是大明新制的銀貫。”崔英之把製作精美的銀貫拿出來分給在場人看。“一貫約合庫平銀六錢,所以價格並非不對,而且夏王允諾,若無白銀可用銅錢支付貨款,若無銅錢,人參、大木、生鐵之類等價貨物也可,連這些東西都沒有,也可按前數借貸之例按七厘年息三十年內歸還。”

“那還有五萬貫掛在夏王的賬上,何時可以動用?”

“朝廷可以商議一下,還要購買什麼應對冬春,這五萬貫便可用於採買。”

“除此之外,夏王還有什麼條件嘛?”

“有,”崔英之飛快的回答道。“第一是向大明正式稱臣;第二,待驅逐清虜之後開黃海道海州、南浦、咸鏡道鏡城都護府清津、江原道元山津為商埠;第三,”崔英之頓了頓。臉上浮出一絲說不清道不明的神色來。“請王上過繼夏王及公主之子為嫡孫”

領議政李濡猛的一下站了起來:“絕不可以!”

345。朝鮮之戰(4)

儘管南朝鮮大臣們群起反對,但在朝王李爀的反應卻與眾不同。說起來這位支系入繼大位的君王現而今不過三十五六,若是好生保養的話,還能再做二十年的朝鮮之主,在這種情況下,要讓他放下已經到手的權力,去做一介囚徒或是想做囚徒而不得,他又如何肯呢。於是,在“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的思想支配下,李爀的傾向是不言而喻的。

可惜的是李爀雖貴為朝王,但一來繼位不久,權威未現,二來得位不正,除部分希圖倖進的臣子外,議政府的大佬們對其頗有忌憚,所以他其實不好出面支援崔英之,出面了也未必能壓制百官接受鄭藩的條件。

但李爀不能做的事,有人能做。戰亂之極,兵權最重,因為擁立之功由從三品清州兵馬虞侯直升正二品御營廳提調的崔憲很快率領八百名朝軍接管慶州城防,並把兵開到了各處臨時衙門的衙前。擎刀柱槍的兵丁雖然面對來襲的清軍只是魚腩,但在手無寸鐵的南朝鮮百官的眼裡卻是一把架在脖子上的快刀。

或許崔憲並不敢真的下手,但朝中的形勢因此大變,迫於兵威的議政、贊成、參贊、判書、參判、司憲、司諫、承旨們只好一面咒罵“武夫亂國”,一面在“國之將亡”的唉嘆聲中最終同意了日後被稱為《乙亥密約》的朝鄭條約。

條約既然簽訂,大批已經運抵濟州的物資便開始陸續自鎮海、木浦上岸。源源不斷的糧食、布匹雖然沒有立刻賑濟到逃難的朝鮮百姓手中,但卻在以訛傳訛之下神奇的撫平了難民們的不安情緒。在此基礎上,受到鄭藩支援的崔憲很快在流民中召集了一支萬人軍隊,並用鄭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