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部分(2 / 4)

被準格爾騎手故意引誘而發現噶爾丹大營的清軍離開土爾埂伊扎爾營地陸續開抵烏蘭布通山下。當日下午便使用泰西傳教士幫忙鑄造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和“神威無敵大將軍炮”轟擊噶爾丹的營地,但是清軍的炮火雖然猛烈但由於是仰射因此準頭甚差,只是在準格爾人的“駝城”內外激起了一些塵土,造成了極少數的人畜死傷。

所謂“駝城”就是把駱駝的四肢綁住令其臥倒在地,然後堆上木箱和用水沾溼的毛氈,士兵可以躲在駝峰與木箱之間向外射擊。但是準格爾人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那就是沒有意識到清軍會有數目較多的火炮,因此沒有堵塞住駱駝的耳朵,當如雷的爆炸聲次第響起的時候,受驚的駱駝發瘋般擺脫捆紮的繩索,受此一變,駝城便紛紛垮塌了。

見到準格爾人的“駝城”不堪用了,清軍便以為勝券在握,於是罔顧不利的地形紛紛向山上殺去,結果卻遭到準格爾軍用弓箭和滑膛槍的猛烈狙擊,清軍死傷枕藉,好不容易殺到了“駝城”邊,又在短兵相接中被悍勇的準格爾人給逐了出來。

丟下上千具屍體的清軍狼狽不堪的逃下烏蘭布通山,指揮作戰的裕親王福全雖然鼓動全軍再戰,然而能打的陝西綠營已然成了空殼,剩下的八旗兵和內蒙兵又全然無用,不得已福全只好休兵罷戰。鑑於清軍的兵力依舊眾多,人數只有清軍五分之一的噶爾丹也不敢主動挑起戰鬥,由此這一天的戰事就此落幕。

對此慘敗,福全卻奏報:“撫遠大將軍和碩裕親王福全等疏報,七月二十九日,臣等聞厄魯特屯於烏闌布通,即整列隊伍。八月初一日黎明前進,日中見敵,設鹿角槍炮,列兵徐進。未時,臨敵,發槍炮擊之。至山下,見厄魯特於林內隔河高岸相拒,橫臥駱駝,以為障蔽。自未時交戰,至掌燈時,左翼由山腰捲入,大敗之,斬殺甚多。右翼進擊,為河崖淖泥所阻,回至原處而立。本欲盡滅餘賊,但昏夜地險,收兵徐退。其噶爾丹死於亂兵與否,俟後查明另奏外,事關大敗賊眾,謹以奏聞。”

關於這一天的戰事,當時在清廷供職的法國傳教士白晉在給法國路易十四國王的報告卻如此說道:“在反擊厄魯特汗的一次戰役(注:即烏蘭布通之戰)中,皇帝(注:指康熙帝)知道他的軍隊所以蒙受重大損失而未能將敵軍徹底擊潰,是因為厄魯特人仗著良好的排槍的強大火力,迫使皇帝的騎兵退出戰線。”

白晉還寫道:“此後,皇帝就命令他的騎兵,甚至侍衛中的精騎兵,練習在騎馬跑動時,或者勒馬站停時使用火器和弓箭。”

而白晉的說詞可以用《親征平定朔漠方略》中記載的記載加以應證:“上諭大學士伊桑阿等,我軍近與厄魯特戰,排列太密,為賊人亂槍所中,且進退不鳴笳,此皆不習戰陣之故也。自古兵法無不預加訓練。前者,八旗之兵,春秋校獵,即訓練武備之意。但校獵恐疲兵丁之馬,今既停止校獵。其令八旗兵丁,春秋二季集於曠闊之地,佈陣鳴笳,教練步伐”

甚至連康熙的舅舅佟國綱,也在這一天的撤退中被準格爾軍的滑膛槍子彈打死了,由此可見清軍當日攻擊未果後的慘狀。

而關於這一天準格爾軍的傷亡情況,福全在另一份戰報如是寫道:“八月初一日,擊敗噶爾丹,薄暮收軍。次日,即前進剿殺餘寇,見噶爾丹據險堅拒,故使我將士暫息。”

情況已經很明顯了,八月一日下午激戰後,噶爾丹不僅沒有被擊敗,反而集結軍隊,憑險固守,陣地並未動搖。

對此,當時供職於清廷的法國傳教士張誠記述烏蘭布通之戰時說:“厄魯特王(注:即噶爾丹)對他們的行軍情況很熟悉,下了決心,在離北京城大約八十里格(注:一里格約五公里)的地方(即烏蘭布通)迎戰。這個王所佔的地形極為有利,他雖然缺少象帝**隊那種配備優良的大炮,軍隊的人數也少,但他仍不顧雙方力量懸殊,迎接對方的挑戰。開始時他的前鋒受敵方的炮擊損失甚重,這迫使他改變戰鬥部署。由於他佈防在大沼澤後面,皇帝的軍隊不能包圍他。他非常勇敢地進行防禦,直到夜幕降臨,各方才都收兵回營。”

由此可見,戰爭開始時準噶爾軍遭到清軍炮擊,的確受到一些損重,但在當天作戰結束的時候,雙方的力量實質上形成了對峙,未能分出勝負甚至可以說是噶爾丹獲得了勝利。

噶爾丹在八月一日下午的激戰中雖然獲勝,但他畢竟孤軍深入,沒有後繼,不可能堅持長期作戰。而清軍雖遭重創,但兵力仍很雄厚,所增調之各路軍隊陸續挺進烏蘭布通,即將對準噶爾軍形成包圍之勢。在這種形勢下,迅速脫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