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部分(3 / 4)

、廣東等財力較為充沛的省區初步完善了四級體制。

當然,四級教育體制中的蒙學,一向是由民間自行承辦,縣、巡檢司兩級主要負責督導巡視。因此蒙學畢業並沒有任何的政治待遇,其肄業生必須到州府考試獲得丁等文憑後才有機會進入縣學求學或以最低等的流外吏員身份出仕。按照華夏吏部內部明文規定,以初等文憑出仕者,每五年才有一次升晉的機會,任官到了正八品便再無可能升遷。

所以,縣學其實才是華夏朝最初級的官辦教育。

不過,縣學教授的只是一般的通才教育,譬如君子六藝等等,並不做細化,因而其肄業生在考核獲得丙等文憑之後,要麼進入(州)府學繼續深造,要麼入仕後憑機緣在各部、衙門開設的專門學校裡補一份學歷出來,否則其入仕後最高只能做到正六品一級而已。

(州)府學開始分科,對應華夏朝現有的各部、衙門,(州)府學內設定計科(財經)、農科(農林)、工科(營造)、禮科、法科、醫科等科目,其肄業生一般進入各部、衙門中任事,若無意外,一般可以做到正四品。但是鑑於各部、衙門的職官權責不等,為了避免生員挑肥揀瘦不想就讀某些科目,因此每一科的入取難度各異,從而大體保證各部、衙門的用人。

然而凡是也有些例外的,並不是所有部、衙門都會任用(州)府學的肄業生。

譬如總督蕃洋列國事務衙門名義上歸在禮科,但其從不直接接納各地(州)府學中禮科的肄業生,其開設有自己專門的學校,生源從低學歷、低文憑、升遷無望的普通吏員中招募;而刑部也是一樣,雖然其各級主官都來自法科肄業生,但其基本業務人員都是從該部直轄的各省捕盜學校中培養的,其生源更是多來自那些蒙學畢業卻考不出初等文憑的群體。

太學是華夏最高階的學校,設立在各省首府以及行在武昌等直隸府,其生源是獲得丁等文憑的(州)府學肄業生。作為華夏朝最高學歷者,這些天之驕子是被當做部門骨幹來培養的,若是沒有因為貪*腐或其他意外中途落馬的話,尚書、侍郎、都督將是其仕途的終點,至於能不能做到內閣大臣、內閣總理大臣,這主要是靠機緣而不是學歷。

正是因為如此,各地的太學中的太學生通常幾個、十幾個而已,而且一經入學肯定會畢業,所以其學習難度和競爭程度遠不如(州)府學中來得激烈。

對此,隨扈的學部大臣郭楷異議道:“各地太學生如此之少,又單獨佔用地方人力、財力,不如省入中樞,由學部統一管理。”

鄭克臧沉默不語,郭楷進一步進言道:“太學生整日悠遊,全無認真讀書之心,此等人懶散慣了若是入仕為官恐不利朝廷將來,臣斗膽建議更定學制,唯太學肄業方可授官。”

郭楷的建議名義上只涉及學制的變動,然而卻是根本上動搖目前華夏的用人體制。對此,鄭克臧頗為覺得棘手。郭楷是一路跟著鄭氏父子兩代的元老重臣,當然不可能有異心,那麼想必的確是學制出了問題才使得他冒觸怒鄭克臧的風險進言的。

鄭克臧考慮良久,慢慢回答道:“此事重大,學部且上一個條陳,朕慢慢思之”

郭楷的動作很快,在鄭克臧剛剛抵達夔州府的當天,他就上了奏本。學部提出的改革很簡單,就是取消現有三等學歷考核,重新恢復會試。

這份奏章,鄭克臧讀的很細,他發現郭楷其實也不是要全面否定四級教育體系,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擴招”………蒙學生學成之後可到縣參加府試,合格者可以准予進入縣學免費就讀;縣學生就讀三年後可進州府城參加省試,省試合格可以進入州府學免費就讀;考試不合格,准予縣學復讀三年,若是再考不合格,廢止其免費在縣學讀書的資格,給予縣學結業證明,憑此證明可至刑部或總督衙門的專門學校申請考試入學;

(州)府學生就讀三年之後,允許其到省城參加學部試,合格著進入太學;考試不合格,回(州)府學繼續就讀,再次報考太學不成,則發給(州)府學結業證明;太學生每三年考核一次,一次性過關者由吏部授予正九品官職,分發各部各衙門任事,兩次考核才過關者由吏部授予從九品官職,三次才過關者以流外一等任事;

除了太學生入仕的途徑之外,擁有縣學結業證明、(州)府學結業證明者,每三年可以到各省首府參加會試,考試錄取者進入各部各衙門開辦的學院學習,期間只要院試合格,既可由各部各衙門上報吏部(各省吏部分司)授予流外的吏職,然後磨勘升晉;

對於沒有(州)府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