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林子軒的推薦,她在美國的《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了幾篇隨筆,以一位美國女性的視角介紹她在中國的生活,以及對中國的看法。
這些文章在美國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這是因為賽珍珠美國人的身份,還有她頗具傳奇色彩的生活。
在美國人看來,賽珍珠自幼被帶到中國,還能在中國生活三十年,至今還活的好好的,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
由此可以看出,美國人對中國的瞭解是多麼的貧乏。
他們認為中國是個貧窮落後,到處戰亂,疾病叢生,沒有任何安全保障的國度。
從賽珍珠的文章裡,他們察覺到中國和他們印象中的不太一樣,雖然中國百姓很貧窮,但在中國的外國人生活的還不錯。
賽珍珠在隨筆中寫了對於鎮江的回憶,讓美國人瞭解到中國普通人的生活和習俗。
不少美國人寫信給她,讓她繼續寫作,受到鼓勵,賽珍珠計劃寫一本記錄中國農村生活的長篇小說。
她和丈夫曾在安徽宿州的農村生活過三年的時間,對於農民的生活有所瞭解。
不過她沒有寫作長篇小說的經驗,這次就想著和林子軒探討一下。
在中國,永珍書局發行的《永珍》雜誌上同樣刊載過賽珍珠的文章。
林子軒給賽珍珠開了一個專欄,叫做“一個美國人眼中的中國”。
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賽珍珠陸陸續續的發表了十幾篇文章,其中大多是回憶或者感想,也有對中國社會的看法。
林子軒覺得在兩年後這些文章就可以結集出版了,這或許就是以後賽珍珠寫出長篇小說《大地》的素材。
他不認為自己可以指導賽珍珠寫作,只是告訴她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那就是寫自己內心深處想寫的故事,寫能把自己感動的文字,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具有感情,才能感染讀者。
林子軒的社交圈子比較小,來往的都是一些較為親近的人。
比如《自由談》的主編周瘦絹,《快活林》的主編嚴獨賀,《小說月報》的主編鄭震鐸,還有永珍書局的平禁亞,世界書局的沈知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