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唐與吐蕃在隴右,青海,黃河九曲之地就一直爭鬥不斷,但規模一直不是很大,而且唐朝都佔據優勢,幾乎全勝。但問題是都是小勝,吐蕃未傷筋動骨,一打輸了,吐蕃就撤回高原,唐朝因為之前的教訓,也不敢追擊。雙方一直在青海黃河九曲,大非川,石堡城一帶拉鋸,就在741,吐蕃突然攻陷了石堡城。這是唐朝不能忍的,於是立即將戰鬥規模升級,調動全**隊和吐蕃軍在這一帶大打出手。整整打了十年,幾乎不惜代價,終於將吐蕃全部壓制,打得他節節敗退。
另一方面就是後突厥了。同樣也是741年,後突厥發生嚴重內亂。可汗忌憚麾下兩員大將權勢過大,用計誘殺了右殺,左殺害怕被害,於是先發制人,帶兵殺死突厥可汗,立他兒子為新可汗,從此內亂不止,相互攻殺。唐朝自然不肯放過這個千載良機,命朔方節度使王忠嗣派兵攻打。
不久後突厥在唐朝聯合回紇,葛邏祿,拔悉密的打擊下,很快被消滅。之後回紇消滅、兼併拔悉密部,取代了後突厥的位置,佔據了後突厥的幾乎所有土地。葛邏祿部也被回鶻(這一年回紇改名回鶻)壓迫,兼併其中一部,另一部攝於回鶻的強大壓力,不得不向西拓展生存空間。
而這個時候,唐朝正在一心一意、不惜代價對付吐蕃,當然,主戰場是王忠嗣、皇甫惟明、哥舒翰的隴右軍。黃姓、黑姓突騎施繼續內亂,貌似黑姓突騎施處於下風,因為黃姓突騎施一直佔據碎葉,而黑姓突騎施的記載越來越少。
石國也趁著唐朝全力對抗吐蕃無暇管理河中事物的時機,在黃姓突騎施的支援下,從寧遠國(東拔汗那國在744年改名寧遠國)手裡搶走了怛邏斯城。
同樣也在這個時候(744年到749年),大食發生全面內亂,744一年換了三個哈里發。白衣大食從中央到地方,幾乎所有的地方都打成了一團漿糊。
唐朝依然一門心思打擊吐蕃,747年,高仙芝率一萬唐軍遠征,大破據險而守的近萬吐蕃守軍,斬首五千級,捕虜千餘人,高仙芝繼續進軍,攻佔小勃律,俘獲小勃律王及其妻子吐蕃公主而還。
750年二月,高仙芝奉命出擊,擊敗了高仙芝擊敗了竭師國的軍隊,俘虜了竭師王勃特沒。在回師的途中,應拔汗那的所請攻打併洗劫了石國拓折城。
3,情報混亂的怛羅斯之戰
怛羅斯之戰的發生,是由高仙芝屠石國拓折城引發的。
由於大唐一直不太重視大食這個遙遠的對手,也不是很重視河中這塊名義上歸屬大唐,實際被大食佔領的土地。
這其實都是被我們中國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所影響,所侷限,就是:重義輕利,重名義、面子超過實際利益。也就說儒教所一直宣揚的王道,王化。
比如白衣大食、黑衣大食,佔領一個地方,就非常殘暴地掠奪他們,對當地民眾進行經濟壓榨,並把當地民眾當成奴隸,任意驅使。而唐朝征服打敗東*突厥、西突厥、河中之地,卻只是推行王化,仍然讓當地的民眾自己管理自己,也不收稅,也不進行經濟掠奪,也不奴役當地民眾,也不開發管理,唯一的要求,就是名義上的,對方的臣服,認同唐朝的宗主國地位,聽唐朝的號令,向唐朝朝貢。除此之外,唐朝沒有獲得一點實際利益。
唐朝難道不知西域胡商富有嗎?錯,唐朝皇帝和官員比誰都知道。但他們有的是天朝上國的優越感,即使再缺錢用,也沒有打過昭武九國胡商的主意,也不屑過去掠奪富裕的河中之地。
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大唐就會對相當富裕的河中昭武九國多一些重視,也會對當時佔據河中的大食多一些瞭解。
如果我們後世人用上帝視角去看待這件事,高仙芝屠石國拓折城無疑是非常錯誤的。
最大的錯誤就是情報工作的缺失和對局勢把握的錯誤。如果唐朝如大食一般,如後世十七,十八世紀的英格蘭那樣,把河中之地當成一塊可掠奪的大肥肉,就會針對河中,針對大食多做一些情報工作,就會知道大食到底是個怎樣的敵人。
假如大唐要徹底從大食手裡搶回河中之地,最好的時機應該是748年到749年這兩年大食內亂的時候,但唐朝對此一無所知,而且唐朝對河中之地的也沒有過多的想法。這些都是歷史,時代,和我們國人思想的侷限性,先不去說。
就事論事,高仙芝攻打石國也是十分錯誤的。
高仙芝攻打石國原因,第一個是石國和寧遠國相爭,搶了寧遠國的怛邏斯城,並且處處打壓寧遠國,寧遠國與唐朝交厚,高仙芝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