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2 / 4)

小說:大明官商 作者:

團及重炮隊進剿西路軍。京師留陳坐鎮籌調軍資糧餉。

馮虞著重叮囑範長安。此番牽制作戰。切不可浪戰。當效蒙古輕騎戰法若即若離。瞅冷子咬他一口。|心防備中伏。最緊要的還是不可聽任其進犯京師。

一番佈置之後。馮打算安排眾位部屬餐敘。順便問問侍衛親軍近況。卻有親兵來報。首輔李東陽催人請過府敘話。馮一皺眉。這麼急。又有什麼想法了?

一見馮虞。李東陽笑的滿臉都是牙。哎呀國城。這幾個月不見老夫還怪想的。這回返京又擔大任哪。

老傢伙訊息挺靈通嘛。

看馮臉上神色。李東陽笑道:皇上手詔已到內閣。老夫如何能不知。說句實在話。這道旨意自我明開國以來。可說是史無前例。皇上所予職權。“封疆吏”四字恐怕還不足以囊括了。呵呵。若不是你馮虞擔綱。無論換作何人。老夫是定然要封還的。”

李東陽示好。馮虞不能不有所表示。虞能有今日全賴閣老提攜。閣老為當朝柱石。名望見識。都是難望向背的。日後還請閣老多多提攜指點。”

“提點不敢當。不過老夫倒是有事要請國城你參詳。”

馮虞聽著一愣。這腔調似乎有些不對味。

“日前。廣東方面有訊息說至廣州夷商紛傳。去年來有一股漢人兵馬自號南洋都督府。分兵據呂宋。佔滿剌加。攻蘇門答剌。橫掃南洋。往來商船須交稅金掛南洋都督府批驗旗。執南洋都督府船引。方準往來行商。不知國城在閩期間。可曾聽聞這等訊息?”

馮虞心頭一緊。此事終於還是給朝廷察覺。不過這也是早晚的事。“哦閣老。此國城也有耳聞。據說這些漢人勇善戰橫|南洋無敵手。也算是揚我中華威儀於異域了。”

“呵呵看來國城對這些人倒是有些欣賞了。噢。還有一事。琉球國貢使說。其國中漁民在臺灣避風時。聽當地土人說起。去年南臺灣也為大股漢人軍馬進佔。開府治事。可惜仔細情形知之不詳。臺灣與福建相距不遠。也在福水師偵巡範圍之內。想來國城也是知道此事了。”

馮虞聽到這裡。心中大感不妙。看這位首輔大人今日這架勢。如何是參詳。分明有些興問罪的意思。今天要想將此事圓過去。恐怕不是那麼容易地事了。

“哦。回閣老。此事虞倒是知曉的。皆是福建海商私梟所為。”

“噢?”

“大人想來是知道的福建人多地少。良田更少。歷代皆向風浪裡討生活。視生死若等閒。朝廷禁海。了無數百姓生計。便有許多人而險。做起私商來。朝廷禁海令是松泛。這些人便通海逐利。若是的嚴了。行商無門。便乾脆做無本生意。如今福建水師船堅炮利。海盜做不的。經商易遭查緝。便想著尋個安穩長久之計。故而看上臺灣這無主之地了。”

李東陽問道:“肘之患亦不可等閒視之。福建師如何不去掃蕩驅除?”

馮虞笑道:“剿過一次。無用。這些人在海上呆了。個個慣於趨利險。朝廷大兵壓境。彼等便一而散。官軍退兵。又捲土重來。如此空耗糧餉。卻無斬獲。如何持久。再說了。既然朝廷禁海。臺灣已為棄土。前討伐勝亦無功哪個肯賣力?臺灣孤懸外海。漢人不佔。久後也必為夷人所佔。驅之何益?這些私商自佔據臺灣後。從不曾竄擾大陸。若是將其逼急了。反戈一擊。豈不是自尋煩惱?”

李東陽點頭道。“原來如此。也不無道理。不過。這些個私商若是在臺灣站穩腳跟。勤修甲兵。日後難保不起竄犯進圖之心。”

馮虞連連搖頭。臺灣情形我也略知一二。除了樹多魚多。不產金鐵。不產絲棉。落腳在此。雖說餓不死。可要想富國強兵。實在是有些緣木求魚。若說此地還有可取之處。便是位居東洋南洋之間。做箇中轉商棧。倒是頗適宜。想來這私商尋此處落腳。多半還是打算做生意的。再則。若說威脅我大明。北邊的韃只怕更兇險百倍。”

李東陽想了想。說:“嗯。或許是如此。不過。洋那些漢人打都督府旗號。似乎未存逆自立之'。南洋為漢人控馭。總比蠻夷佔據要好。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過。你若有門聯絡上那些所謂私商。便給老夫帶一句話。經商逐財。老夫懶管。哪怕是想做一方豪強也無所謂。咱們漢人開疆拓土追亡伐遠之豪情壯志自漢唐以降。已是日益淡薄老橫秋。有這麼一幫開疆之士。也未必不是好事。不過。若是望蜀。起窺伺之'……我大明奉天承運雄居中原。仁人志士如過江之。車載斗量難以窮數。莫要打錯算盤。一失足成千古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