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是為帝顓頊也。”(《史記&;#8226;五帝本紀》)
“西陵之女”的孃家,有人說在西陵峽一帶,也有人認為在四川省的鹽亭縣,距嘉陵江中游的閬中不遠。嫘祖的兩個兒子,一個居若水,一個居江水,都和巴蜀有關,二兒子昌意再與蜀山氏聯姻,更是親上加親。昌意的兒子高陽,即五帝之一的顓頊,算起來也有四分之三的南方血統。難怪後來就連清高的屈原也未能免俗,順著這條線索把自己的身世和黃帝一族扯上關係:“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離騷》)
對巴國的懷柔和滲透,到帝舜時代也沒有間斷,甚至還派他的兒子無淫去當了臥底:“有琶裰���鬯瓷�摶��蹬處。是謂巫琶瘛!保ā渡膠>�&;#8226;大荒南經》)後來,因治水而進入長江中上游地區的大禹,也注意到巴蜀這兩股不能忽視的力量。試想,如果能使新興的巴國為己所用,就等於在三苗的西方山嶺和江水上游伏下了一招殺棋,在將來征伐三苗的戰役中形成鉗形攻勢,大大減輕正面戰場的壓力。聰明的大禹隨即在重慶娶了塗山氏為妻,也做了巴人的女婿,不費一兵一卒,就與巴國結為盟友。
“……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屬梁州。禹娶於塗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啟,呱呱啼,不及視。三過其門而不入室,務在救時。今江州塗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晉&;#8226;常璩《華陽國志&;#8226;巴志》)
不僅如此,大禹還在丈母孃家舉行過聯盟大會:“禹合諸侯於塗山”(《左傳&;#8226;哀公七年》)。這樣,大禹與巴蜀結為姻盟,再次征伐三苗,於是就有了前面提到的誓師和決戰。
取得治水和伐苗雙重功績的大禹,志得意滿,將天下劃為九州(《尚書&;#8226;禹貢》),其中巴、蜀屬梁州(“梁”就是橋樑的意思),後來又改稱益州。此時的中華大地,已是炎黃獨尊的單極世界。為了感謝各諸侯國的捧場,大禹以華夏宗主的身份,在會稽召開了第一次“聯合國全會”(約4100年前)。這次非同尋常的會議,傳遞出一個讓人振奮的資訊:古老的中國,即將開啟虞夏王朝的先河!
“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華陽國志&;#8226;巴志》)
在熱熱鬧鬧的會場上,巴蜀兩國的使者無疑佔據著顯赫的位置。而且從夏禹時代開始,古代巴國與中原文明的關係開始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蜜月期。這段交情,在巴人後來的記憶裡保留了很長一段時間。巴國作為夏王朝南部的友好鄰邦和戰略盟友,在當時享受著很高的禮遇。雙方親如兄弟,不僅經貿互通、政治互信,有時甚至還交換幹部:
“帝啟八年,帝使孟塗如巴蒞訟。”(《竹書紀年 》)
《竹書紀年》據說是戰國時魏國的史書,西晉太康年間有人盜墓得到它的原稿。原稿為竹簡,因此稱為《竹書》或《竹書紀年》,是我國最古老的史書之一。“帝啟”是大禹和塗山氏生的兒子。這位童年時代只見過治水工地上父親忙碌的背影的孩子,就是後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第一位國君!
幾乎同樣的內容,在《山海經&;#8226;海內南經》中還有更為詳細的記載。
“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人請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請生,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也。”《山海經&;#8226;海內南經》
《水經注&;#8226;江水》引郭璞雲:“丹山在丹陽,屬巴。”不少人認為,此處丹陽應在如今的秭歸,這位受命於啟而“司神於巴”的孟塗,原來家在三峽,和大詩人屈原還是同鄉!
滄桑變幻,時過境遷。屈原時代的巴人,早已退隱川東,國破家亡。而孟塗的家鄉、神女的陽臺,也已淪為楚地多年。屈原生在巴鄉而不自知,跑去做了楚懷王的賢臣。歷史繞了一個圈,彷彿又回到起點,讓人依稀聽到廩君那一聲嘆息——
“廩君望如穴狀,嘆曰:我新從穴中出,今又入此,奈何!”……
歷史,有時就像一臺戲,充滿了詩意和巧合,甚至還有些宿命的味道。
來歷不明的劍
考古學家提出了一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