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志&;#8226;魏書&;#8226;荀攸傳》,當作“軍師”;第56回寫曹操以華歆為“大理少卿”,當時亦無此官職,據《三國志&;#8226;魏書&;#8226;華歆傳》,當作“議郎”,等等。
3.官爵文字錯訛。如第14回寫曹操拜劉備為“徵東將軍”,據《三國志&;#8226;蜀書&;#8226;先主傳》,當作“鎮東將軍”;第16回有“奉軍都尉王則”,據《三國志&;#8226;魏書&;#8226;呂布傳》注引《英雄記》,當作“奉車都尉王則”,等等。
(四)曆法錯誤。包括:
1.引用史書而錯寫日期。如第1回寫“建寧二年四月望日”,殿角狂風驟起,大蛇蟠於帝座,查《後漢書&;#8226;靈帝紀》,當作“建寧二年四月癸巳”(“望日”即農曆每月十五,此年四月癸巳則為四月廿二);同回寫“光和元年……六月朔”,黑氣十餘丈,飛入溫德殿中,據《後漢書&;#8226;靈帝紀》,當作“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朔”即農曆每月初一,此年六月丁丑則為六月廿九),等等。
2.干支錯誤。如第45回寫諸葛亮與劉備相約:“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後為期”,而據《二十史朔閏表》推算,建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並非甲子日,而系壬申日;同樣,第49回寫此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為丙寅日亦誤,當作甲戌日。類似錯誤,書中還有。
3.杜撰歷史上沒有的日期。如第40回寫曹操決計南征,“選定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出師”,而據《二十史朔閏表》推算,建安十三年七月並無丙午日,只有丙辰、丙寅、丙子日;第81回寫劉備伐吳,“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而據《二十史朔閏表》推算,此月並無丙寅日,只有丙子、丙戌、丙申日,等等。
(五)其他錯誤。例如:
1.歷史人物年齡誤差。如第1回寫劉備“年已二十八歲矣”,而據《三國志&;#8226;蜀書&;#8226;先主傳》推算,當作“年已二十四歲矣”;第59回寫韓遂自稱“四十歲矣”,而據《三國志&;#8226;魏書&;#8226;武帝紀》注引《典略》推算,韓遂此時已年近七十,等等。
2.名物描寫前後矛盾。如第32回寫“徐晃一刀斬汪昭於馬下”,而在《演義》中,徐晃一直是用大斧的;第65回寫馬岱“挺槍躍馬,直取張飛”,而在書中其他地方,馬岱所用兵器卻是刀,等等。上述種種錯誤,總數多達七八百處,這個數字是非常驚人的。
綜上所述,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當中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畢竟三國演義不是正史,所記載的很多都是子虛烏有的。
不過饞蟲寫的是小說不是正史,所以《阿斗》中有些地方是參照正史,有些地方是參照三國演義,總之怎麼精彩怎麼來。所以當大家看到和三國演義或者和三國志不一樣的地方時,不要罵饞蟲啊!一切都是為了劇情的需要……
三國武將兵器大全
青龍偃月刀
因刀背如鋸齒,又名“冷豔鋸”,重八十二斤。一種刀刃部分為半月形,刀上鑄刻有龍的大刀。偃月,半弦月。偃月刀,出現於唐宋時代,用於操練,以示威武雄壯,並非實戰所用。
《三才圖會·器用》卷六:“關王偃月刀,刀勢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無不屈者。刀類中以此為第一。”
丈八點鋼矛
又名丈八蛇矛,長一丈八(約4。14米)的長矛,名為蛇矛並不是矛頭象蛇形,而是指其長度似蛇不要以為象金蛇劍那樣)。歷史上張飛所使矛沒有名稱,而東晉的陳安曾用過丈八蛇矛。
矛長丈八尺曰俏,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殺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敵陣之矛也。(漢劉熙《釋名·釋兵》)
鐵脊蛇矛
程普用的長矛,其矛杆為鐵鑄,曾用它於汜水關刺死董卓的部下胡軫。
而在現實中的鐵脊蛇矛應是矛頭為鐵鑄:
矛,宜刺之兵也,三分其長,二為刃、一為。刃之脊隆起,脊之兩旁微陷,以通空氣,取其刃而易拔也。(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
涯角槍
趙雲地槍。意思是“海角天涯無對”。出於《三國演義》前身《三國志平話》。漢時地槍與矛地形制相似。多以長木杆或竹竿為杆。裝上銳槍槍頭。配以槍纓即製成。
諸葛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