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部分(2 / 4)

小說:大唐偵察兵 作者:閻王

人的嘴!”

李世民對郭孝恪的性格是非常瞭解的。不做無把握的事,不打無把握的仗。所以,他同意了郭孝恪的奏章,準他征討焉耆。詔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帥步騎三千出銀山道,以擊焉耆。

詔書下達之後,李世民時刻關注著西域的局勢。而此時,韋挺、蕭銳等人已經籌集到大船,正在往目標地運送一船船軍糧。

時間就這樣慢慢的過去了。轉眼之間,已是半個月。

李世民心頭開始著急起來。這個著急,並不是等待郭孝恪軍報的著急,而是著急於那集結在長安附近的十五萬大軍。

李世民也是帶兵行家,知道這大軍集結在一起,時間久了,開始時的銳氣便會慢慢的消散。這可極不利於作戰。且每日所耗軍糧甚巨,已經讓戶部的官員有些抱怨了,若是再不出發,士氣一洩,這戰鬥力可是會降低不少。

就在李世民擔心的時候,西域那邊傳來訊息。

不出所料,郭孝恪大捷。

說起這次大捷,還必須提到三個人。正是這三人的幫忙,這討伐焉耆之事才會這般順利。這三人卻是焉耆王之弟頡鼻兄弟三人。

三人在聽說了大唐將要討伐焉耆之後,便相偕來到了西州,拜於郭孝恪面前,表示願意為嚮導。

郭孝恪令頡鼻兄弟中的慄婆準為嚮導,領三千大軍晝夜不歇的往焉耆城殺去。

焉耆城四面環水,地勢險要,所以,焉耆國王及眾位大臣以為有此險可恃,所以對於唐軍的防備也不多。

郭孝恪領軍急行,夜裡趕到焉耆城之下,令士卒浮水而渡。到第二日凌晨的時候,唐軍攀援上焉耆城頭。毫無防備的焉耆國王大臣和焉耆軍隊驚慌失措,各自零散抵抗。

經過一番廝殺之後,唐軍斬首百餘人,活捉了焉耆國王突騎支,俘虜了七千餘人。

郭孝恪將那慄婆準留在焉耆,總攝焉耆政事,自己則押著突騎支返回西州。

然而,這場戰爭還未結束。

在郭孝恪離開後的第三日,那屈利啜便引兵前來焉耆。原本計劃著與焉耆共同抵抗唐軍,然而他們沒料到唐軍行動如此迅捷。等到他們趕到焉耆城時,突騎支已經被抓走了,這裡已經換了一個叫做慄婆準的人管理焉耆國事。

屈利啜見狀,心頭勃然大怒,一面分出五千精騎追殺郭孝恪的三千唐軍,另一面又將這慄婆準給抓起來了,委派了一名吐屯來管理這焉耆政事。

那五千追擊郭孝恪的騎兵一直追到銀山的時候,終於看見了郭孝恪的騎兵。

見西突厥騎兵在追自己,郭孝恪也不客氣,當下掉個頭,留下一些人照看俘虜之外,剩下的人在他的帶領之下,盡數向西突厥騎兵衝殺而去。

經過一番廝殺之後,唐軍斬殺西突厥騎兵近千人,而己方損失不足五十人。當郭孝恪聽聞那慄婆準落在西突厥手裡時,郭孝恪冷笑一聲,再次帶著士卒殺回了焉耆。

此時,那屈利啜尚未離開,在聽聞郭孝恪殺回來的訊息之後,反倒是一驚,隨即瞭解到自己派出追殺唐軍的五千精騎,竟然折了近兩成,不由心頭大為恐慌,毫無戰意。

當郭孝恪抵達焉耆城下的時候,這位屈利啜沒有選擇戰爭,而是和他談了起來。

二人激烈的爭論的,圍繞著焉耆國王的問題爭執不休,郭孝恪大聲責問道:“我發兵擊得焉耆,汝何人而據之!”

屈利啜聞言,表情微微不自然起來,還是反駁道這焉耆乃是焉耆子民之國,當由他們立國王,而不是由唐軍立。

郭孝恪沉思片刻,點點頭,也答應了下來。

最後,這焉耆立慄婆準從父兄薛婆阿那支為王,依舊為大唐屬國。

面對這種結果,屈利啜也沒有什麼好說了,只是不自然的笑了笑,罷兵而去。

隨後,郭孝恪也返回了西州。同時派出士卒,押送前焉耆王突騎支等人前往長安。

當李世民聽說了此事之後,不由發出一陣大笑聲。這郭孝恪在西域所作所為,確實大大的長了大唐的臉。經過這一戰,李世民可以預料到,至少在他從高麗返回長安之前,這西域都會風平浪靜的。

而朝中那些原本心頭有異議的官員,在經過這一戰之後,心頭的異議也倒是消減了不少。

在接見了焉耆王,並狠狠的斥責了他一頓之後,李世民下令將這焉耆王關進驛館之中。

處理了這些事,剩下的便應該是出征高句麗了。

而此時,已經是四月初了。

李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