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後欲入涅槃,帝釋跪請住世,佛曰:“止!止!我法妙難思。”
要見本來面目嗎?誰見過了?人是世界上最可憐的動物,連自己的本來面目不能看到。想看到嗎?妄想放下來,“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老子說:“吾之大患為吾有身。”又說:“外其身而後身存。”一、要能公而忘私。二、功夫上講則是充塞宇宙之間,天地與你合一,法身圓滿遍一切處。如何辦呢?放下!休息去!大休大歇去!你早就做到了。只是有一個修道的心把你捆住了,求希奇,求玄妙,一切放下!本來面目就見到了。鼻子不要牽在別人手裡。參!唐宋以前的禪,就是這樣的禪,平平實實,又有些大手眼,所謂要有殺人之刀,活人之劍,五祖演“驅耕夫之牛,奪飢人之食”的手法,臨濟祖師:有時奪人不奪境(世人喜戴高帽子)。有時奪境不奪人(境界不對),有時人境兩俱奪(置之不理),有時人境俱不奪(由他去)。”方便接引人,沒有定法,如珠之走盤,是個活的,只是使人狂性自歇,真正得道者,死去生來,絕對自由。
(四點三十四分坐第八枝香。五點四分下座。)
放下!“狂性自歇,歇即菩提。”《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云:“無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何謂眾生?社會也。人我眾生三相為空間的,壽者相為時間的。《金剛經》主要的是讓你空四相,去三心,如何辦到“三際脫空,過去等三心不可得,不要收回來,也不要放出去。祖師雲:“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這一段空要看好。有定力的人永遠清明,不會昏頭昏腦(頑空)。前念已過,後念未生時,中間有一段空,要認清這一段空。(老師敲香板一下曰:)過去心不可得。上座。
(下午五點半坐第九枝香。六點整下座。)
三際脫空,當下即是。把持不住,是什麼道理?見到這個理,起心動念,保任這三際脫空,心如明鏡一樣。久而久之,任運自在,活活潑潑。道家叫做“養”,佛家叫做“修”,見性以後才起修。五祖說:“不見本性,修法無益。”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心不黏著),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隨時都在定中)。”《孟子》盡心章末段就是講“養氣”:“可欲之謂善(以禪定為樂),有諸己之謂信(無中生有,清明在躬),充實之謂美(氣脈精神都很充沛),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謂聖(宇宙與我一體,到了化境)。《楞嚴經》:“理則頓悟,事非頓除。”慢慢保任,不要慌,不要著急。所以古人悟道以後,都依止老師十年二十年,然後出山。道濟雲:“兩岸桃花紅正英,夾堤楊柳綠綠輕,遙看白鷺窺魚處,衝破平湖一點青。五月西湖冰涼似秋,芰荷初動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問花花點頭。”不要貪圖學問,把這個養好,一切妙鏡妙文隨口而來。
(晚上七點行香。)
今天所講的追盛唐的禪宗,也就參。不知道有沒有三際脫空,泊然而往的人?如此謂之見道。見道的時候並無所見。見道易尚,修道很難。祖師雲:“從緣入者,永不退失。”――如果見地不真,明理不透,要到熱鬧場中去磨鍊。到富貴中去。大隱入朝,小隱入市,孤隱方入山林。富貴熱門場中,處處是障礙,你能泊然而定,別人也看不出你有道,古人說:“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究竟如何磨鍊,明天再講,走。
天下最倒楣的是“為人師”,百丈禪師最野狐精,狐曰:“有人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答以不落因果,墮野狐身五百世矣。後來百丈開示野狐精曰:不昧因果。野狐精因而得解脫。成佛亦不昧因果,寂滅清淨為因,菩提涅槃為果。
(七點半坐第十枝香。八點整下座。)
今天的腿部最難熬,痛苦階段過去以後,都是舒服的了,學佛修行不肯下功夫都是空話。認清楚這三心不可得,不可得中就是那麼得。
百丈禪師所創叢林制度,影響當代社會很大。“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人若勤勞則善心生。某日一僧聞鼓聲,舉钁頭大笑而回。百丈指曰:“俊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百丈回寺後,詢其見什麼道理。僧答肚子餓了,聽到鼓聲,回來吃飯。百丈就笑了,平平實實是道,不要求個玄妙,當下即是。
(八點坐第十一枝香,九點下座。)
小參――晚上九點十五分開始
夏醫官:今天腿子還是疼,妄想稍好一點了。
林同學:今天很少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