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部分(3 / 4)

底的時候,這件事拿到了廷議討論,結果也是異口同聲的反對。

廷議之後,這廷議的結果自要向呈上宮中御覽,而接下來,朱棣便命解縉、黃淮、胡儼、楊榮四人覲見了。

大家聚在了暖閣,朱棣呢,顯然是半宿未睡,顯得有些無精打采,解縉不露聲色的坐著,心裡在想,陛下如此,卻不知所為何事,莫非是為了那暹羅,這未免有些過了,暹羅畢竟只是化外之地,何至於天子如此勞神。

這時候朱棣撫案,含笑道:“諸卿,這天氣要轉涼了,連朕都有些吃不消,你們呢,也要謹記多添幾件衣衫,這幾個月,抱病的大臣有不少,你們是朕的左右臂膀,卻不能出什麼岔子。”

眾人自是連忙應下。

為了活躍氣氛,解縉便笑著道:“有陛下這句話,那病魔怕也不敢招惹微臣人等。”

於是大家都莞爾,朱棣也配合似得笑了笑,旋即他拿起御案上的一分奏疏,道:“廷議的討論,朕已看過了,北京的擴建,勢在必行,可是反對的人有許多,尤其是新任的戶部尚書,哎,朕看了之後,便在想,若是夏元吉在,雖然他也會反對,可是他掌戶部,朕要交代他的事,即便是再如何艱難,最後也總能擠出點錢糧來,朕記得郝風樓有句話,叫做這戶部的錢糧就像蘸水的面巾,擠一擠,總是會有的。”

朱棣這番話,似有對夏元吉的懷念之意。

這倒讓在座的學士們心裡在嘀咕,莫非夏元吉又要重新起復了麼,其實這大臣大起大落,倒也是常識,有時候陛下討厭你,恨不得立即將你攆出去,有多遠滾多遠,可是人便是如此,時間久了,就不免唸叨到你的好處,說不準心念一動,又官復原職,那也不一定。(未完待續……)

第六百八十七章:聖意

對此,解縉心裡卻有些不舒服,新任的戶部尚書是他的人,而夏元吉固然和自己的理念一致,可終究不是自己人。

就如這夏元吉固然是支援太子,可是在私交上,卻與太子保持距離,這樣的人當然對太子和解縉有好處,可是用起來,卻總是不順手,有時候人太注重於品德,做了君子,反而對別人來說是個麻煩。

現在陛下有思念夏元吉的心思,誰能保證,什麼時候又將這夏元吉召回來,以夏元吉的資歷,至少也是一個部堂,這反而給解縉多了一個麻煩。

好在陛下沒有順著這個話題繼續說下去,而是話鋒一轉,道:“倒是暹羅之事,大臣們也是反對,這是何故,朕看哪,郝風樓的主意也是不錯,他拒絕了朝廷加封他為暹羅王的美意,確實是為社稷著想,那一番話,朕看著也是謀國之言,對陛下有百益而無一害,歷來聖明的天子,開疆擴土是必不可少的,你看秦皇漢武嘛,哪個不是如此?”

秦皇漢武其實也有許多讓人詬病的地方,可是依舊是聲名赫赫,無論後世之人如何評價,朱棣對這二人,卻很是欣賞。

這固然與朱棣的志願有關,他靠馬上得天下,若論文治,如何比得過其他天子,他地長處就是武功,因而朱棣想要成為聖主,自然也就在這上頭打主意。

可是解縉等人對秦皇漢武之事,心裡卻是漠然。大明本就疆域萬里,富有四海,要那些不毛之地做什麼?

這當然與他們的屬性有關。他們所代表的,乃是以地主士紳為代表的一群人,而對於這些人來說,管理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才是首要,想要安生過日子,當然是四海昇平才好。假若隔三差五要開疆拓土,這錢糧就必不可少,錢糧從哪裡來。還不是加徵糧稅,加徵糧稅倒也罷了,朝廷還需要徵用民夫,許多人都要徵用了去。誰來給自己種地?

若是戰事順利。當真是開了疆,對他們沒有一絲的好處,可若是戰事敗了,朝廷更不免要繼續找回臉面,反而對他們有損。

所以對於地主和士紳來說,任何戰事,對他們都是不利的,他們要的便是太太平平。至於這兵伐之事,自然是能免就免。當年的南宋,曾有主戰派極力要求北伐,結果卻招致了大量臣子的反對,這裡的本質其實並非是這些臣子沒有熱血,實在是在他們的背後,那些擁有土地的地主和士紳們的意志,北伐就要損害他們的利益,無論再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們也寧願苟安於江南。

反觀諒山的那些財閥集團,卻又不同,財閥要的就是損耗,損耗越大,才更有生產的需求,而且一旦開了疆土,就等於是開拓了新的市場,對財閥來說,他們擔心的從來不是浪費和損耗,擔心的只有需求不足,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需求越大,大家才能從中分一杯羹,因此在諒山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