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部分(2 / 4)

小說:龍起明末 作者:剷除不公

承宗呼喊呵斥也毫無作用,在二十多萬大軍的裹挾下,他孫承宗只能不情願的被帶到了大淩河堡。

到了大淩河堡之後,孫承宗再次受到了另一個打擊。

在他率領大軍前往進攻義州的時候,錦州以南各地全部被臺灣大軍給攻佔了。就在他來到大淩河堡的前一刻,從錦州方向的敗軍剛剛抵達大淩河堡。

原來,在二十八日凌晨,六萬臺灣大軍在寧遠登陸,直接分成兩部。一部一萬多人南下攻陷前屯等地,並快速的構建防禦,將山海關給徹底的封死了。

另一部五萬人,快速北上,在各地守軍還沒弄明白髮生了什麼事的情況下,攻陷塔山,大興堡等眾多城池堡壘,將數萬大軍趕往錦州方向。

此時防守錦州的是吳襄,吳三桂他老爹,剛剛被提拔為遼東總兵。不過這個時候,他的這個總兵地位還不高,歸屬祖大壽統屬。此時的吳三桂也還只是個十七歲的小青年,他們父子都還沒正式發跡。

本來,吳襄還想憑藉這錦州的城牆據守,但是在火炮將南城門給炸塌了以後,吳襄便丟下數萬大軍,率領著自己的家丁,帶著自己的家人瘋狂的北逃大淩河堡。

看到吳襄都逃了,他的那些手下哪還有反抗的勇氣,直接帶著自己的統屬,跟著北逃。

從寧遠到錦州,大明的十數萬大軍竟然連兩天都沒能堅持就全部失守。孫承宗被氣的是渾身發抖,直接將吳襄殺了。在那種情況之下,沒有人敢替吳襄說情,即使是祖大壽也不敢出面。

就這樣,孫承宗佈置在遼東一線的三十多萬大軍在沒有多大損失的情況之下,被八萬臺灣大軍給圍困在了大淩河堡。

大淩河之戰,歷史似乎給大明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在歷史軌跡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後金已經被臺灣給滅國的情況之下,大淩河之戰還是發生了。而且大明的大軍同樣是被團團圍困在了大淩河堡。

……

四百八十八章東面戰場初定

四百八十八章東面戰場初定(第三更)

但不同於皇太極所發動的大淩河之戰的是,這次臺灣大軍志不在打援,而在徹底的俘虜這三十多萬大軍。《3Z中文網網》小說網友手打

不過,在孫承宗的強勢整合下,三十多萬大軍在其後的三天內,發動了不下於二十次的突圍,全部都被臺灣大軍擊退。

期間死亡高達八千多人,受傷也有一萬多人。這一萬多人大部分被秦可仁命令收容了過來,並給予醫治。

這種優待俘虜的動作,完完全全是當著大淩河堡內的大軍面做的。雖然有孫承宗的嚴令,使得大淩河堡內部的明軍不敢所異動,但是明軍上下的心中都已經沒有了戰意了。

於此同時,秦可仁命人將一封封遼東將領家裡人的書信射入大淩河堡內,告訴他們,臺灣大軍是如何善待遼東百姓的,希望透過這種方式來瓦解堡內遼東軍將的反抗之心。

不過,這次的三十多萬大軍當中,有近二十萬是其他地方的大軍。孫承宗依託這些家室不在遼東的軍隊,死死的壓制著那些遼東軍將,使得他們不敢做出什麼不軌的行為。

秦可仁的攻心行動也不是沒有起到作用,軍心不穩之下,從被圍第三天開始,孫承宗不再派遣大軍進行突圍了,而是徹底的沉寂了下去。

但是他也不想想,大淩河堡內的糧草能支援三十多萬大軍多長時間,在援軍無望的情況之下,一旦糧草耗盡,大淩河堡將不攻自破。

孫承宗,對大明絕對忠誠的名臣,就這樣被圍困在了大淩河堡。連戰報都沒能傳回去。

不過,臺灣大軍佔據山海關以北地區的動作,山海關內的明軍將士當然不可能一無所知。

在發現臺灣大軍的第一時間,負責巡防的兵將就將這一情況彙報給了還躺在床上的楊過。

楊過心中是高興不已,不過明面上當然要做出些動作來。楊過在第一時間讓手下的一個將領率領一萬人出城攻擊臺灣的防禦陣地,其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一萬人,還沒衝到對方三百步的地方便丟下了一千多具屍體逃了回來。

為了讓山海關的明軍老實一些,不知道楊過身份的臺灣將領命令手下的十門火炮對著山海關的城牆是一陣猛轟。如果不是山海關的城牆夠結實的話,恐怕都會被炸塌了。這樣也好,給了楊過嚴防山海關,堅決不出兵的理由。

楊過躺在床上,讓人代寫了一份戰報緊急送往京師。信中言明山海關以北地區已經被臺灣盡數戰略,孫承宗所率三十六萬大軍不知音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