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打掃,佈置一番。
等忙完這些後,天色已經大亮。賈環靜坐在狹窄的考房中,等待考試開考。忽然見,有些思緒飄飛。
想當年,他和羅君子一起府試時,何等的意氣風發。羅君子要取頭名。而今,分別之時,大家都很沉穩。會試的壓力,確實非常大。沒有鄉試解元之才,放豪言,只會讓人恥笑。
但是,既然是一時的人才,尖子生,誰會願意在這樣一場“高考”中陪跑?誰不沒有高中之心?
不說狀元,至少要進二甲前十吧?這有資格,參與館選庶吉士,進入翰林院,成為士林華選,讀書人精英中的精英。
休言少年非英才,夜夜龍泉壁上鳴!
賈環情緒飄飛時,考場正中的明遠樓處響起雲板聲。考試開始。賈環拆開試卷。第一場,考三天,共7道四書五經題。隨即,第一題映入眼簾。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賈環的唿吸驟然一緊。(未完待續。。)
第四百二十七章 破題
京師貢院中,中央是明遠樓,考官俱是雲集於此。北面為至公堂。考生位於東西兩側。
京師貢院最多可容納2萬人考試,國朝文教之盛,可見一般。不過,今科的禮部會試並沒有每個考舍都坐滿考生。約3千人的舉人分佈在“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八個考場區域中。
貢院內的考舍都是磚瓦結構,構築成一個個的巷子,巷子裡是隔斷間。賈環此刻就是位於“地”字號考舍區域中。場中不時的有號兵來回巡弋。
會試的搜檢比鄉試要鬆散,畢竟是一群舉人老爺,相當於半個官身,要留幾分情面。
考試開始不久,明遠樓中,此處會試的正副主考官:排名第三的大學士劉飛白,禮部尚書,天下文壇領袖方望,並十八房同考官都在樓中閒談。
十八房同考官,大部分是由士林華選的翰林充任,科道言官數人,六部官員數人。
書吏、雜役們在一旁侍奉著。
居中而坐的主考官劉飛白今年五十多歲,中等身量,圓臉長鬚,神態溫和。他是雍治六年從戶部尚書任上,加銜大學士,入值軍機處。
見眾人都是三三兩兩的左右攀談著,劉大學士抿一口茶,開口道:“老夫奉皇命主持今科會試,聽聞這次士子中不乏才俊。在京中有名中便有十幾人。待今日之後,希望能有幾份可堪入目的卷子。”
便有人道:“劉樞臣何必擔憂?稍晚,必定會有好卷子令我等一睹為快。”
翰林院編修梅和歌羅列道:“我在翰林院中對一些晚輩名字亦有所耳聞。比如:宜興周慎行、候官翁宗道、華亭唐道賓、黃岡蕭夢禎、永豐範錫爵等人。”
有人附和的笑道:“正是。”
眾多考官都是在二月初接到朝廷的任命,就住到貢院中,這是為了避嫌。不過,大部分人都還是聽說劉大學士讚賞候官士子翁宗道的事情。
明遠樓中氣氛輕鬆。考試來都是學生辛苦、緊張,從來沒有監考官和閱卷官緊張的道理。
翰林院侍講蔡宜道:“賈環此子亦是不錯的。”他是林如海的至交,雖然賈環還沒有來拜訪他,但金陵的事傳到京城中,他對賈環的印象還是不錯的。
若論名氣,賈環無疑是這一科士子中最大的。但是論經義水平,沒有人會認為他是頂尖的。一干考官都是笑著看向方望。
劉飛白捻鬚一笑,問道:“望溪以為如何?”
古人,平輩相交,多稱唿表字。而若是有號,則稱號,不稱字。方望,字鳳九,號望溪。他是賈環的鄉試座師,同時也是他一力推舉賈環,打破國朝壓制神童的慣例。
方望五十多歲,容貌清瘦,衣著簡素,坦然的道:“國家科舉取士,是以經義來取,務求公平、無私。我對我那弟子能否透過會試都拿不準。更遑論其他?”
方望這是表明態度,他並不會為賈環爭取什麼。能否透過會試,全看賈環自己的水平。
當然,方宗師這話是費而不惠。因為,會試是煳名制。他想爭取,也沒什麼好爭取的。也因為如此,眾考官才敢在這裡公開討論士子水平的優劣,名氣,而不用擔心給別人指責舞弊、不公。
眾人都是笑著恭維了方宗師幾句。心中,倒是認可方望的說法。那位天下聞名的神童、詩詞名家,能不能透過會試還在兩可之間,名次就先別想了。
科舉考試,有小三關,大三關的說法。小三關,便是童生試的三次考試:縣試、府試、院試。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