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便是生員。
大三關指的是:鄉試、會試、殿試。會試一般都在二月,謂之春闈大比。錄取比率比鄉試三十比一要高一些,約為十比一。舉人們只有透過會試之後,才有資格參與殿試。
但由於自宋朝以後,殿試便不再往下刷人,因而成為排名考試。狀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就是在殿試上決定。
這樣一來,會試,實際上成為讀書人在科舉路上的最後一道淘汰的關卡。一過,便是魚躍龍門。
熟悉賈環文章、經義水平的人,如張安博、葉鴻雲等人,都不會擔心他的會試是否能透過。不熟悉的人,才會有這樣那樣的看法。山長等人擔心的是賈環名次。會試的頭名稱會元,其餘的排名,似乎不重要。因為,殿試還要再考一次。
但是,熟悉科場潛規則的讀書人都明白,絕對沒有掉在會試末尾計程車子能在殿試中進入前十。
會試的成績,於殿試而言,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
京城貢院中答題開始,士子們筆走龍蛇。
會試,一共三場,每一場考三天。第一場考四書五經,共有三道四書題,四道五經題,一共七篇八股文。
在看到第一道題目之後,賈環並沒有立即作答。而是,將目光看向第二道題目: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
這是出自大學的一句。後面是: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這是一道小題。
賈環接著看第三題。
是的,科舉考試,非常的看重第一場第一題。基本上這一道題就拿下太多的分數。
賈環之所以,不先寫第一題,不是考試習慣什麼的,喜歡把所有的題目都看完再做答。而是,因為,他胸有成竹!
路過賈環考舍的一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