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不過是演員:有上場的時候,也有下場的時候;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扮演著好幾種角色。”
“在《馬克白》中,他說: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臺上高談闊步的可憐演員,無聲無息地悄然退下;這只是一個傻子說的故事,說得慷慨激昂,卻無意義。”
“好悲觀哪!”
“那是因為他時常想到生命的短暫。你一定聽過莎士比亞最著名的一句臺詞吧!”
“存在或不存在,這是問題所在。”(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對,是哈姆雷特說的。今天我們還在世上到處行走,明天我們就死了,消失了。”
“謝啦j我明白了!”
“除了將生命比喻為舞臺之外,巴洛克時期的詩人也將生命比喻為夢境。例如,莎士比亞就說:我們的本質原來也和夢一般,短短的一生就在睡夢中度過……”
“很有詩意。”
“公元一六OO年出生的西班牙劇作家卡德隆(Calder6ndelaBarca)寫了一出名為《人生如夢》的戲。其中有一句臺詞是:‘生命是什麼?是瘋狂的。生命是什麼?是幻象、是影子、是虛構之物。生命中至美至善者亦微不足道,因為生命只是一場夢境……,”
“他說的也許沒錯。我們在學校裡也念過一個劇本,名叫《傑普大夢》(JeppeOntheMount)。”
“沒錯,是由侯柏格(LudvigHolberg)寫的。他是北歐的大作家,是巴洛克時期過渡到開明時期的一個重要人物。”
“傑普在一個壕溝裡睡著了……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男爵的床上。因此他以為他夢見自己是一個貧窮的農場工人。後來當他再度睡著時,他們把他抬回壕溝去,然後他又醒過來了。這次他以為他剛才只是夢見自己躺在男爵的床上罷了。”
“侯柏格是從卡德隆那兒借用了這個主題,而卡德隆則是借用古代阿拉伯的民間故事《一千零一夜》中的主題。不過,在此之前,早已有人將生命比喻為夢境,包括印度與中國的作家。比方說,中國古代的智者莊子就曾經說過:‘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這個嘛,我想我們實在不可能證明究竟哪一種情況才是真的。”
“挪威有一個巴洛克時期的天才詩人名叫達斯(PetterDass),生於一六四七年到一七O七年間。他一方面著意描寫人世間的現實生活,另一方面則強調唯有上帝才是永恆不變的。
“上帝仍為上帝,即便天地盡荒;上帝仍為上帝,縱使人人皆亡。
“但他在同一首讚美詩中也描寫挪威北部的鄉村生活,描寫魴魚、鱈魚和黑鱈魚等。這是巴洛克時期作品的典型特徵,一方面描寫今生與現實人間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描寫天上與來世的情景。這使人想起柏拉圖將宇宙分成具體的感官世界與不變的概念世界的理論。”
“這些巴洛克時期的人又有什麼樣的哲學呢?”
“他們的哲學特色同樣也是兩種完全相反的思想模式並存,而且兩者之中充滿了強烈的衝突。我說過,有許多人認為生命基本上具有一種崇高的特質。我們稱之為‘理想主義’。另一種迥然相異的看法則被稱為‘唯物主義’,就是指一種相信生命中所有的自然現象都是從肉體感官而來的哲學。十七世紀時也有許多人信奉物質主義。其中影響最大的可能是英國的哲學家霍布士(ThomasHobbes)。他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現象——包括人與動物——都完全是由物質的分子所組成的。就連人類的意識(也就是靈魂)也是由人腦中微小分子的運動而產生的。”
“這麼說,他贊同兩千年前德謨克里特斯的說法囉?”
“在整部哲學史上你都可以看到理想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影蹤。
不過兩者很少像在巴洛克時期這般明顯共存。由於受到各種新科學的影響,唯物主義日益盛行。牛頓證明整個宇宙適用同樣的運動定律,也證明自然界(包括地理和太空)的所有變化都可以用宇宙重力與物體移動等定律來加以說明。因此,一切事物都受到同樣的不變法則或同樣的機轉所左右。所以在理論上,所有自然界的變化都可以用數學精確地計算。就這樣,牛頓成就了我們所謂的‘機械論的世界觀’。”.“他是否認為整個世界就是一部很大的機器?”
“是的。mechanic(機械論的)這個字是從希臘文mecha